1. 简单百科
  2. 侯垣

侯垣

侯垣,字乙青,男,公元1858年出生于秦安县,古代官员,清代五品宜人,代表作品《甘肃师范生舆地课艺》。

人物生平

垣出身于诗礼之家,生活于贫寒之门,世代耕读于桃乡,为侯一元第九代孙。初,垣居住于秦安凤山村槐树巷,为求学转卖祖宅,现名侯氏民居,乃垣祖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频道《记住乡愁(海外版)》曾于侯氏民居拍摄。幼,垣承庭训才思敏捷,尝求学于老宿,出语惊长老,少年立志求取功名以报国安民。自光绪乙酉(公元1885年),以优行贡成均,时优贡二字置门额。及长,穿贯群籍,性耽风骚,尤酷嗜陆宣公奏议,故为文敷畅剀切,按制策拟殿试策论数十篇;有制策问曰:“进臣等于廷;而策以绥远、正仪、储栗、屯田诸大政”,垣策论对曰:“固封守,饬礼法,实仓储,备耕战,兼才尚权,左计右数,仁圣事,帝王道备,巍乎,其莫尚矣。”尤长于诗,所见之事,即有吟咏,游戏嘲笑,随口皆可传诵,今有邑人李桂梓先生、县志办李雁彬先生抄存整理诗文56首留世;擅作文言文辞,为文恣肆,惜多散佚。

戊子(公元1888年)试于甘肃省贡院,头品顶戴代办监临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谭继洵谭嗣同父)、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功臣馆修孔祥霖、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周克宽为主考官,秦安县知县彭福孙、大挑试用知县刘至顺等为监考,题曰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垣以孔子曰为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垣领乡荐,展露锋芒,位列全省第二十八名,共取举人四十三人。礼县焦志贤第一名,秦安举人丁锡奎第四名、司敬民第十八名,秦州区任承允第二十名、张鉴第二十四名,静宁县王曜南第二十一名;省图书馆藏有光绪戊子科举人试卷《甘肃闱墨》,独缺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名举子试卷。时“文魁”牌匾悬于主房。

垣工书法,楷书习柳,行书师赵(赵孟頫),常托物言志,直抒胸襟抱负,中举后撰《鉴古斋录》中堂:“王曾布衣时,以梅花诗献吕文穆云,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文穆谓此生,已安排状元宰相矣,后果然。李昇竹诗云,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李忱瀑布诗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王霸之气可见。吕蒙正微时当有句云,怪得池塘春水满,夜来雷雨动南山。状元宰相器业也。”书存于县博物馆。撰联“问源濂洛无分派,嗣响欧苏有正声。”流传通渭县等地。

同年云南蒙自县杨增新乡荐第二十七名,安维峻乞假归乡,培基卒。

甲午(公元1894年),垣赴京会试,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安维峻为福建省监察御史。自二月始至十二月初二日,据侯乙青送别安维峻出都诗文记载,安维峻以《请以变修省疏》开始,连续撰写了《请明诏讨倭片》、《请速决大计疏》、《请诛逃将卫汝贵疏》、《请将战死之邓世昌破格奖恤疏》、《上李兰孙师傅书》、《上翁叔平师傅书》、《再上李师傅书》、《力阻和议疏》,最后撰写冒死一谏天下震惊之《请诛李鸿章疏》为止,侯乙青亲历并见证安维峻上疏之事,“前后筹策数十上”。

安维峻赤胆忠心冒死直陈,连上奏疏至光绪帝与太傅,面对倭夷寇朝,剖析政局为国谋策,力主抵抗,拒绝求和,议惩办败军将,抚恤有功臣,诛杀卖国贼;敌我分析筹划军略,举荐良帅名将,招募能战之军,定营务粮台之员。尤为举荐董提督福祥,谓“唐之郭子仪,宋之岳岳飞也”。又言唐用郭子仪,故肃宗得以中兴

安维峻自光绪十九年十月转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至二十年十二月革职,在任14个月内,共上奏疏65道,数量颇巨,尤其二月十八日、三月六日、五月十一日、九月十一日,日均上四疏,十月十六日多达六疏,六月十七日竞达八疏,非安维峻一人之力所能及也。家族常念垣俱协安维峻上疏劳腕,邑人历传安维峻、赵文源与垣深夜密商《请诛李鸿章疏》,亦曾见垣助安维峻草拟奏疏遗稿于家中,今无存。

侯乙青诗文详证,《长句奉送晓翁先生出都并祈吟政》(世小弟侯垣拜稿)诗文云:

中兴天子自仁厚,纲纽乾坤驭九有。

大开明堂朝诸侯,何曾太阿授人手。

巍巍御极二十年,蓦见白虹昭垂天。

甲午二月朔白虹贯日,公上疏言天变可畏,当及时修省,留中不报。

枢府无事浑相安,无那辽海生波澜。

日本小丑轻跳梁,东藩不守何披狂。

六月倭夷寇朝鲜,上命叶志超卫汝贵往援,不力,遂虏朝鲜主而我东藩失矣。

曾胡早没彭左死,长城妄推北洋政府李。

仗将军不能武,披靡纷窜虎变鼠。

叶、卫各军行次平壤,望风惊溃,遂皆纷纷鼠窜矣。

弃掷关阨若敝屣,独把忧危遗天子。

金州、旅顺等处相继不守,上召宋庆军退保摩天岭,时危甚。

天子问李李不应,欲诛败将终何曾。

熏天宰相欺日月,恶又进作雾说。

卫、叶诸败将逃匿天津市李鸿章袒庇之。上严旨拿问,终不以闻。又诈称美国人有作雾者,唯败将丁汝昌能驭之。

骇愕和议閧传闻,思诛臣无朱云

卓哉我公作直谏,抗疏泣请尚方剑。

疏中本意和两宫,岂料圣明恐离间。

九重飞诏天书森,免死投荒君恩深。

我见此事黯伤心,不胜清泪沾衣襟。

嗟予漂荡复浩叹,依公聊作巢幕燕。

一自海天动鼓,公之忠愤我亲见。

妖氛东起势猖,连章请战日伏阙。

讨罪暗合君王心,一腔忠赤郁迫切。

死战扼腕邓将军,斧诛恨逃卫与叶。

邓世昌死事最烈,公具疏请恤,未上而恤诏适下。

失城陷地摇京师,倡议勤王救燃眉。

督帅何人将才谁,一为君王胪陈之。

刘爵帅锦堂,刘抚军铭传,李抚军秉衡,刘制军坤一,董提督福祥,冯提督子材,刘总兵永福,暨龙廉访锡庆,彭提督楚汉,以及忠勇著名诸臣,自督帅战将下至后路胥储公,一一疏荐,皆留中。

征兵召将仍纷如,太傅门庭连上书。

李傅鸿藻,翁傅同龢处,公皆策安全及荐董提督福祥,并有书累千言。

书中字字披肝肠,深恐不用郭子仪

公荐董提帅书,有唐用郭汾阳致中兴语。

前后筹策数十上,万言犹短心弥长。

忘餐废寝劝不得,一心耿耿为君国。

龙城飞将真出群,几经辛苦才成军。

董提督檄调西军并于各路召募共十八营,先后相继到齐。

唯望指日挥天戈,何期诸奸甘求和。

全权大臣不知耻,纳币称臣辱国体。

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李经方佐之,不日将就道至倭岛求和矣。

公闻此议愤填臆,泪血重为庙社泣。

自办一死摧元恶,敢邀帝心鉴直节。

此去塞北踏朔雪,朔雪栗冽血胆热

回首君恩浩似海,云雾阴日月在。

岁寒才知松柏心,柯叶经霜色不改。

我今送公魂惨销,临风班马鸣萧萧。

苦谏无人帝寂寞,行看温语来丹霄。

十二月十二日,安维峻因言获罪,革职发往军台。从京城到张家口市,冰天雪地,路险匪多,加之安维峻上书得罪众多利益权贵,为防不测,王正谊与在京参加会试举子侯乙青、武威市李于锴亲自护送安维峻出京至张家口,,赋千字长句送别,并祈吟政,以壮行色,记叙甲午主战之参事议事。安维峻“陇上铁汉”英名自此而起。

据《谏垣存稿》(清安维峻著,杨效杰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50页至152页记载,在安维峻戍卫张家口期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在京举人多上书抗表反对。安维峻与垣均怀忧国之心,心系国家安危与民族命运,常书信往来,关注并讨论时事。

其一:二月初一,赵元普《与李叔坚书》中说:“巨子馥来信云‘晓峰出京,有王弼臣、刘瑞臣、侯乙青、李叔坚欲送出关外。王、刘不知何许人?又有王子斌自命义侠,誓为保护,可见公道在人心,晓峰于此不休矣!’…… ‘衷曲之言,纸不胜书。今因乙青兄入都之便,草数行,略陈梗概,其详细情形,谅乙青兄必能一一道及也。......臣兄劳腕数日,一并谢谢。’”荩臣指杨增新,字鼎臣,号荩臣。巨子馥,即巨国桂

其二:四月初四,安维峻在《谏垣存稿》、《与李叔坚书》中记载,叔坚仁兄、乙青老夫子大人阁下:“天各一方,相见何日?......接友人书,知和约十条无情无理,令人愤懑!......近有新闻,并恳示一二为盼。”

垣时从友人,出居庸关抵达沙塞,周览山川形胜,著为《戈壁图说》,识者谓可续补《北荒经》所未具备之资料,已遗失。

垣于京都,拜刑部尚书赵舒翘薛允升尚书寓宅,蒙其容接,别后朝野相隔,无缘再见,垣科考过长安道有诗文一首凭吊赵舒翘。

垣嗣后屡困礼闱,遂不复理故业。乙未(公元1895年)归里,笔耕养亲,修编家谱。

应知县彭福孙、刘至顺、张时熙等教读聘,籍馆谷以养八年。有因讼事谒垣者,却之曰,人当自反何如耳?且县令何为?余焉知此。刘调补山丹县,乃邀之去县试阅卷,或求关节,垣屏之且曰,勿言生姓名,言则害生也。其清廉刚直如此。

庚子(公元1900年),书写韩琦《后园闲步》诗文:“池圃足高趣,公余事少关。幽禽声自乐,流水意长闲。近竹花终俗,过栏草费删。心休谁似我,官府有青山。”亦见垣官衙内公务之余的悠闲生活,饶有情趣。

壬寅(公元1902年)夏日于鉴古斋书房,为邑人邓延英家撰写中堂对联一副。中堂文为“僧惠崇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状,画家多喜之,故黄庭坚诗云,惠(崇)笔下开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东陂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左联文为“添香夜雨和陶诗”,右联文为“洗砚春波临晋帖”。行书字体循赵孟頫

书写郑板桥对联“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一幅,书藏于邑人。

垣报效桑梓,教读子弟勤奋不已;执事县衙,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岁越癸卯(公元1903年),礼部改试论策于汴闱。先君命再观场,垣勉承亲志,计偕就道。窃念学殖荒落,徒伤老大,科名决非所望。特以亲老家贫,谋急升斗,私心怦怦,不无妄想云尔。

垣忠孝至诚,遂驾车套辕,赴汴闱会试,沿途作诗文27束。

垣出渭河、越秦岭、过咸阳古渡、阅灞桥风月,由长安道上至开封市。时拜谒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庙,追忆汉代历史人物刘秀班固窦融老臣建国之丰功;赞叹天宝明相张九龄、马周立业之伟硕;凭吊抚慰赵舒翘尚书,议论讽刺庚子国变主忧臣不辱;感叹自己身世卑微如依幕之燕,功名缠似扑火灯蛾;“文章福两难期”,至今未能安身立命,有所作为。

是年,思敬卒,安维峻为其书写神主文。庚子年安维峻自张家口市释还归里,奔父丧后居秦安。

甘肃省始行“新政”,值改学堂,刘光蕡刘尔炘受陕甘总督藩之聘,先后任甘肃高等学堂总教习。知县张时熙以师范荐。抵省,为高等学堂教习。垣推诚待士,谓当勉为有用之学,不可虚糜巨款,负大吏栽培。

乙巳(公元1905年)三月,多罗特·升允正式就任陕甘总督。孟秋,甘肃学堂总办杨增新观师范馆,欲拔垣,恰逢新疆以师范请,当道即命垣往,为新疆学堂教习。临行出省日,垣躬谒督辕,蒙升允总督以壮游许之,并赠“壮游玉关”四字。

垣辞金城,沿丝绸之路西行,途径瓜州县疏勒河、红柳园子,出玉门关至迪化,创作诗文二十六首。以诗言志,再记录行程之难,引用班固探虎、傅介子斩杀楼兰典故,表明开创功业的志向。

垣至玉门关,抵戈壁,周揽天山内蒙古高原。时雪大如掌,冰坚在须,垣据鞍顾盼,吟咏推敲,自若也。

丁未(公元1907年),游红山心境淡泊,时垣寓新疆已二年矣,边境乂安,省会繁盛,士庶奢华,较兰州省转觉有过之云。

既至,垣教士勤劳,一如在甘时。杨增新爱其才,明年,奏留新疆以知县补用。

奈何垣科考二十年来,六战文场,行七千里路,秦安之京都过48驿站。因车旅劳顿,风餐露宿,身心忧劳,未几,遂以疾终,未展所学。时家存垣父子赶考与塞饮马石槽一个,马厩三间为证。

垣暇则课子读书,中西兼顾;子镇海入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尝读日籍版兵学手册;赴新疆师范时,镇海随出;次子镇东诸生,后习新艺,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有毕业照存世。

自投身新学以来,垣在高等学堂、师范馆和武备学堂等教习地理兼算学等课程,不遗余力教学竭诚,鞠躬尽。

戊申(公元1908年),光绪帝崩,宣统继位,安维峻应升允之邀在兰州总纂《甘肃新通志》。垣卒于新疆高等师范学堂,子镇海扶柩至秦安西川乡侯辛村侯家门新宅。

垣卒后,子秉承父志续写春秋,仍效力新疆近代的发展。镇海仗策从戎任杨增新亲兵,为新疆骑兵营营长,授武略骑尉赏戴蓝。一生恪尽职守,守卫边疆,保境安民。镇海与新疆汉队87营,回队15营,为维护新疆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杨增新推行弱兵政策,新疆东西协饷帮扶中断,为节省财政裁撤新建陆军,镇海遂主动归辞故里。

镇海归乡租地八亩,赶制小拐磨盘一副,欲做豆腐和开粉坊以周济家用。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海原县大地震波及秦安,不幸去世。

垣逝后,次子镇东随镇海同赴新疆,镇东在叶城县伽师县与喀什县辗转,遥寄薪俸上敬老母,下抚子侄;镇东后代现居住于霍城县乌鲁木齐市

主要功绩

垣才学宏严,自诩满腹经纶入侯门,经史子集及天文地理、医卜诸书无不涉猎。书法造诣甚高,县域多留墨迹,模拟殿试策论墨卷若干,据时论事条陈对策皆切中要害;策论书法字体均为馆阁体,如刀刻斧凿,坚挺俊秀,一丝不苟,整齐如一,作书如为人,垣品性也严谨端庄自然。垣喜围棋,家中曾藏有竹编围棋坛子数个,满储棋子。

人物评价

纵观垣一生,其所在时代恰为中国处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垣父子三人奔波京都、甘新等地,从科举到新政,从旧学到新知,徘徊挣扎在传统和近现代之间,努力拼搏,寻求发展之路,垣父子是晚清时期万千士人举子之路的历史缩影。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垣父子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如沧海一粟,正如其书法所言,终归大海作波涛。年少时候,以梅花自咏,梦想“且向百花头上开”的状元宰相器业,无奈晚晴王朝风雨飘摇,“栖凤枝梢犹软弱”,终使化龙形状已无期,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晚清王朝与科举制度彻底瓦解,犹如“夜来雷雨动南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日,在史海拾贝粗成文稿,旨在弘扬先祖之不灭精神,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在当今改革之大变局当中,教佑子女,当继承先祖奋斗之遗志,诗礼传家,师一长技,争做社会有用之人。

个人作品

沈从文(公元1904年),地理总教习长沙易抱一讲学于师范馆,传授舆地知识,拟数题为诸师范生课试,“问地体何以同于日体?沙石何以先于植物?植物何以先于动物?石有二种名曰水成火成,二石从何分验?试条举之。”“问地球东转而墨西哥湾之水何以反向东北流,试言其理。”等共十九条。

作答诸生或发古书之奥义,或采新译之名言,每一艺成往往有出人意,垣答对诸题冠群生之首。师者易抱一选其优者八十九艺排印而存之,使诸生各携一编以归,以为他日雪泥鸿爪之证。并附诸生姓名爵里于书首。

其书名曰《甘肃师范生舆地课艺》,讲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知识,书中绘世界地图、地球自转与公转图、潮汐月相图、全球温度带图。该书存于省图书馆,为垣迄今为止唯一刊印书籍。

附录:侯垣模拟殿试策论

臣对:臣闻管子之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古帝王之治天下,必以其道,务德以怀之,陈礼以经之,财储而国富,农勉而战,莫守始而不治,纪牧领海内,故近悦远来,家给人足。

《传》曰:“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易》曰:“嘉会足以合。”《礼》曰:“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诗》曰:“彻田为粮。”四者至急之务,经久之规,治国者当留意也。

钦惟皇帝陛下持纽三曾,经纬六合,陶天下为一家,运大钧于万品。斯时民物滋丰,疆无事,固己执饬,大象翔洽秦鸿矣。

乃圣怀冲挹,咨访犹殷;思久道之化成,冀迩言之可察;进臣等于廷;而策以绥远、正仪、储栗、屯田诸大政。

臣之愚昧,何足以仰补高深?顾当对扬伊始之时,必尽敷奏以言之义,复恭奉谕旨,多士以毋泛毋隐。其何敢遮拾涂饰,虚应故事耶。

伏读制策有曰,西藏自治区屏蔽川滇,为古吐蕃地,而因考其郡县职官之沿革,山川道里之周详,此诚柔远之先务也。

臣谨案:吐蕃为西戎之一,自周及隋未通中国,唐贞观八年遣使入贡,为通朝贡之始。地分四部,前藏最狭,后藏最广,阿里介乎其中。中国入藏大道有三,由陕西西宁府南行为北路,由四川康定市西行为中路,由云南丽江府北行为南路。由北二路尤为商旅所经。宪元宗时,始置吐蕃宣慰司,于门等处置六宣抚司。世祖时,置乌斯藏,郡县以僧八思巴领之。明洪武时,复置指挥宣慰招讨等司,此职官沿革之略也。阿达冈底斯山脉,相近大山凡四。雅鲁藏布江源出,达穆楚克客巴布山,澜沧江有二源,一币楚河,一鄂穆楚河。潞江源出拉萨市北,有泽名不喀。经云南丽江府永昌府流至缅甸而入海。天竺约两千里,即汉身毒国。元曰廉希宪,今约印度。由藏至天竺,东方大城中隔部落三,曰布鲁巴克,曰哲孟雄,曰廓尔喀,惟廓尔喀仅足自保,余俱弱矣。

皇上八表抗棱,万方慕义,西番回首内向,庶几永作屏翰也。

已制策,又以五礼之目,宾居其一,而因详求朝觐之礼,此诚帝者之上仪也。

臣谨案:《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宾之别也有八,而朝居其一。朝之别也有四,四朝者,周制,天子有四朝:曰外朝,曰中朝,曰内朝,询事之朝,此四朝之别也。

《书》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与《礼记·王制》不同,其不同者一唐虞时制,一周制耳。周礼九服,见于职方,秋官行人六服,说者谓,指王巡守而言。周语以甸、侯、宾、要、荒为五服,其说相去太远,未可强通也。郊特牲旅币无方一节,惟觐礼侯氏,奉玉帛以升之,文可以为证。然仪文略有不同,朝位宾主之间,先儒讲说不一,熊氏谓:“朝无近法,亨则有之”,其说为优。古诸侯朝天子,礼《周官》外,惟明堂位一篇最足依据,此外,则逸周书之王会篇为最著。他若杜佑通典,采掇亦颇精审,通典又以秦罢侯置守,无复古仪,所分四目,如诸侯遣使来聘,以三代下无其礼者,特来知礼可因时制宜耳。

皇上垂衣服,坊表群伦,典则所昭,洵足式臣工而安远近。

已制策,又以《周官》仓人、廪人、为今京通仓所由坊,而因进求美善之规,此诚裕国之至计也。

臣谨案:《周礼》仓人主粟入之藏,廪人主藏谷之数,地官所载制度昭然,下及后世,秦有治粟内史,汉有治粟都尉刘彻时复置粟都尉,魏有大农,晋有大司农,刘欣省并都水,孝武复置,梁置茭库、荻库、库诸丞,隶司农,其物仓廪储粟,所需设官以掌。隋有司农寺卿,唐因之,又有太仓市令,诸仓监、监仓御史,五季有三司使,宋以他官分领之。仓辽有司农寺,元有京都漕运使,文华殿大学士沿革,时代先后,略可考。明永乐都北京,置京通仓,以户部司员经理之。宣德五年,始命李昶户部尚书督其事。《明史》职官志不具载,考《食货志》,攒运有郎中,监仓有主事,即今之坐粮厅及仓场监督也。夫前代良法美意,行之日久,遂有偷漏及炼蒸之弊。说者谓偷漏之私,由于封锁之不固,炼蒸之患,由于晾晒之不勤。苟非在事臣工随时稽察,则典守者肆行偷漏,复恐亏黜其数,即以糠水谷杂之,而炼蒸之患益甚。明志所称,粮长搀沙水于米中,往往蒸湿,浥炼至不可食,而仓场额外科取,岁至十四万,设任用得人,不惮发其覆,而摘其奸,何难洗仓场积弊乎。皇上廑念仓储,勤求整饬,庶几如崇如,咸欣有备无患也。

已制策,又以三代之盛,寓兵于农,而因讲求屯田之良法,此诚靖边之大防也。

臣谨案:屯田之法,为备边要策,足食良谟。刘恒晁错策,募民耕塞下。其后屯田西域者,傅介子田于伊循城,常惠将三校屯于乌孙、赤谷,郑吉屯田铁门关市及车师,即今之辟展、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所谓天山北路是也。刘彻时,西域始通中国,置中垒校尉领护之,元时置帝戊己校尉,校尉之置官始于此。宇文赟时,遣司马护南道楼兰以西诸国,神爵三年,单于日逐王来降,郑吉迎之,使吉并护北道,号曰都护。据西域列传,谓都护之名始于郑吉是也。赵充国屯田,一疏经画周详,而总其大旨要归。于内有无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威德并行,兵农相辅,可谓老成谋国,动中机宜。自汉以后,六朝唐宋略有变革,北齐刺史稽华修城左右屯,边地周赡,又于河内置怀茂等屯,止河南省转轮之劳,唐郭子仪屯田河中,韩重华屯田振武,凡此皆备边省费之计,今推广行之,固边疆之利也。

皇上威震殊俗,海寓乂安,寓边防于井牧,洵万世以永赖者矣。若此者,固封守,饬礼法,实仓储,备耕战,兼才尚权,左计右数,仁圣事赅,帝王道备,巍乎,其莫尚矣。

臣之至愚,尤伏愿皇上通万方之略,得致一之微,采儒墨之善,撮合法之要,蛮夷已附,而益事羁;盘敦已饬,而犹殷考订;仓庾已充,而更严察核;边陲已靖,而力务耕耘。于以体尧蹈舜,甄殷陶周,德泽满于天下,灵光施于四海,会归有极,御衡不迷,则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

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轶事典故

垣交友至诚,多为交心挚友。署新疆巡抚吴引孙乞假归省,为送别诗八束;长安道上吊赵舒翘展如先生,庚子之变先生与焉,行经故里,不禁怆然,作诗一束。垣逝,安维峻家访,赠“观天察地怀抱与同,临水游山咏唱为乐;文气得天崇诸作者,怀抱是管乐一留人”两联;通渭县进士牛瑗归时,访垣,知其违世,赠一其为官时照片以为纪念。乙未会试后,静宁王曜南遇垣辩识主考官为谁,垣告知为徐桐平凉市、通渭知县卢求古赠垣父子“人生几见月当头,万事不如杯在手”。邑人税官查振藩作画相送,知县刘至顺亲手题跋于画上。秦州举人张鉴赠画扇,亲题天宝诗人张籍《送远曲》、《别离曲》部分诗句。秦州举人鄂愚晚作行状。

《送远曲》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

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

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别离曲》

行人结束出门去,几时更踏门前路。

忆昔君初纳采时,不言身属辽阳市戍。

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

不如逐君征战死,谁能独老空闺里。

艺术形象

垣,奇男子亦。如诗所云:

幼承庭训立志长,贡院中举展锋芒。

甲午为兵参议事,教读馆谷报梓桑。

复跃龙门啼鹃血,投身新学尽瘁身。

子承父志续春秋,保境安民戍边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