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马
巴里坤马(拉丁学名:Balikun Horse,英语:barkol),由哈萨克马与当地蒙古马杂交育成,主要分布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州区和伊吾县部分牧业乡镇也有少量分布。
巴里坤马头较粗重,颈粗壮,颈肩结合良好,肩胛宽而低,背腰平直中等长,胸宽而深,肋骨拱圆开张,前胸发育良好,尻部短而斜,体躯粗壮结实;四肢粗壮有力,关节强大,蹄中等大而质坚;前肢姿势正,后肢多呈刀状,尾毛与鬃鬣发达,被毛浓密,肌腱发育良好;毛色以骝色、栗色居多,有少量青毛、白额雁毛色。其具有耐力强、持久性好、抗逆性强、耐粗饲等特点,保膘性好,适应恶劣极端环境的能力较强。巴里坤马母马3岁配种,公马3~4岁配种,每匹公马可圈配母马10~12匹,公马可用到15~18岁,平均繁殖成活率为52.2%。其寿命25~30岁。截至2022年7月,共存栏约2万匹。
为保护好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的血统,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哈密市农业农村局着手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建设巴里坤马保种场。2020年5月29日,巴里坤马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
物种来源
新疆巴里坤县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代时称为“蒲类国”,是古代丝绸之路北新道进入新疆的第一重镇。巴里坤县自古出产良马。《后汉书·西域传》中曾载,蒲类国出好马。巴里坤县与蒙古国接壤,曾是蒙古族人聚居区。巴里坤在历史上曾有多次民族迁移,19世纪,陆续有哈萨克族从阿勒泰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等地迁至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也将哈萨克马带到当地。哈萨克马与当地蒙古马杂交,加上巴里坤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饲养环境,通过多年杂交闭锁繁育,最终育成巴里坤马。
形态特征
巴里坤马头较粗重,颈粗壮,颈肩结合良好,肩胛宽而低,背腰平直中等长,胸宽而深,肋骨拱圆开张,前胸发育良好,尻部短而斜,体躯粗壮结实;四肢粗壮有力,关节强大,蹄中等大而质坚;前肢姿势正,后肢多呈刀状,尾毛与鬃鬣发达,被毛浓密,肌腱发育良好;毛色以骝色、栗色居多,有少量青毛、白额雁毛色。好的巴里坤马主要看气质,眼神明亮有威、被毛浓密、鬃毛尾毛发达者为上品。
巴里坤马公马体高为(133.50±0.93)cm,体斜长为(137.42±1.09)cm,胸围为(155.00±0.89)cm,管围为(17.42±0.19)cm;母马体高为(129.39±0.24)cm,体斜长为(132.97±0.39)cm,胸围为(152.62±0.62)cm,管围为(16.79±0.06)cm。
分布区域
巴里坤马主要分布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州区和伊吾县部分牧业乡镇也有少量分布。
栖息环境
巴里坤马生活在草原上,即使在零下40度的温度下也能生存。输送到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的巴里坤马,都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自然和饲养条件,并能正常的繁殖和生长发育。
生活习性
巴里坤马具有耐力强、持久性好、抗逆性强、耐粗饲等特点,保膘性好,适应恶劣极端环境的能力较强,擅长走山路,乘、驮、挽皆行。其对寒、暑、风、雪等气候变化以及对草原和饲草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一般在水草丰茂的季节能快速增重,大量蓄积身体脂肪。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在严寒缺草的冬春季节掉膘缓慢,能在无棚圈设备、无补饲条件下,在-40℃的严寒下踏雪采食。巴里坤马在草原上用前蹄刨雪觅草生存,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据近二十年的统计,成年巴里坤马年平均保畜率均在95%以上。
繁殖生长
巴里坤母马3岁配种,公马3~4岁配种,每匹公马可圈配母马10~12匹,公马可用到15~18岁,平均繁殖成活率为52.2%。巴里坤马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5月初,母马在产驹后7~15天即可发情,发情持续5~9天,妊娠期为330天左右。巴里坤马配种受胎率较高,自然交配的平均受胎率不低于80%。3周岁母驹体高占成年马体高97.5%,体长占92.5%,胸围占92.8%,管围占96.2%。巴里坤马寿命25~30 岁。
物种价值
赛马竞技
由历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香港赛马会记录而得,巴里坤马公马奔跑的最大速度为10.87m/s(1km),最小速度为9.62m/s(3km);母马最大速度为10.31m/s(5km),最小速度为9.38m/s(3km)。
产乳
巴里坤马一个泌乳期约180天,日均产乳量7.738kg,总产乳量可达1392.8kg。
其它
据资料显示,巴里坤马拉十二行播种机作业(同时耙地),每天工作10h,可播种60~70亩(1亩≈667m)田;最大挽力为200~280kg,每天骑乘距离可达70~100km;驮载100kg每天能行60~80km。巴里坤马产肉性能:宰前活重367kg,屠宰率56.95%,净肉重147.8kg,净肉率40.27%。
种群发展
1994~2009年,机械逐步代替了马的役用作用,巴里坤马数量呈下降趋势,仅2002~2003年较2001年数量略有增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马协会的成立,2009~2021年,巴里坤马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22年7月,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共存栏约2万匹。
物种发展制约因素
对遗传资源保护认识不足
当地牧民为了竞技比赛改变了巴里坤马用途,用引进的纯血马、阿拉伯马、阿哈捷金马与巴里坤马进行混血杂交,造成部分地区巴里坤马的血缘来源不清。
养殖方法和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巴里坤马的养殖多以传统的农户散养放牧方式为主,缺少规范化管理的养马专业合作社和马养殖大户,产业带动能力不足;马产品开发力度小,主要产品以马肉和季节性出售的马奶等为主,对产品的深加工和产品附加值开发力度小,尚未形成优势产业链,制约了马养殖产业的发展;缺乏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以马文化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有待开发。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对马的调教、竞技赛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对马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生一定的影响。
物种保护
2020年5月29日,巴里坤马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2年,自治区启动了巴里坤马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包括外貌鉴定及繁殖性能、生长性能、运动性能、泌乳性能、屠宰性能测定。通过对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马体尺、体型、外貌、繁殖能力、后代生长发育情况等综合指标的测定情况进行选育,建立了品系,并经过逐代严格筛选、淘汰,获得更加优良的后代。为保护好巴里坤马的血统,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哈密市农业农村局着手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建设巴里坤马保种场。2023年,经哈密市和自治区有关畜牧专家调研和评定,位于大红柳峡乡花儿刺村的图力帕尔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保种场之一。
参考资料
巴里坤马.新疆马业.2025-02-25
alikun 马:历史、事实和您需要知道的一切.worldhorsesport.2025-02-25
马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2025-02-26
巴里坤马遗传资源保护及对策.参考网.2025-02-24
关于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0-08-02
260匹纯血巴里坤马通过鉴定.中国新疆网.2025-02-25
新疆主要马种情况及分布.天山网.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