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鳞笠藤壶

鳞笠藤壶

鳞笠藤壶(粉黛:Tetraclita squamosa),俗称触,是无柄目、笠藤壶科、笠藤壶属生物。

鳞笠藤壶基底长20.1-30.2毫米,基底宽19.3-28.3毫米,高11.9-14.2毫米。无肉柄;基膜质;外壳呈绿色与棕灰色混杂,具4片壳板;壁板锥形,厣板外表面棕灰色,甲侧板大于甲背板,甲侧板三角状,甲背板高大于宽,上颚具4枚大齿,小颚具缺刻,上唇两侧各具4枚大齿。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大西洋西部海域,为固着性生物,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陡峭的暴露岩石海岸。该物种有喜浪的生活习性,美国白灯蛾对一定范围内盐度变化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围胸下纲物种多为雌雄同体,属于体外受精卵生物,受精过程发生于外套腔内,鳞笠藤壶于5月至6月产卵。

鳞笠藤壶的壳具有制酸止痛的功效;肉捣碎后外敷,可用于治疗水、火烫伤,小儿头疖以及疔疮肿痛;其肉可食用,食之鲜美;基于该物种的生物可利用性,已被用于监测沿海水域金属。鳞笠藤壶属于大型污损生物,而大型污损生物附着时,设施表面积增加,表面粗糙度增加,对设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分类

鳞笠藤壶隶属于无柄目、笠藤壶科、笠藤壶属。笠藤壶属(Tetraclita)物种是热带亚热带水域岩岸潮间带常见的空间占据者,尽管其生态重要性显著,但该类藤壶因高度形态变异而存在分类学争议。查尔斯·达尔文(1854)曾将鳞笠藤壶视为包含12个亚种的复合群,基于形态与分子分析,其部分亚种已被提升为物种级。鳞笠藤壶以绿色壁板为特征,东亚研究揭示该分类单元内存在隐存种。

西北太平洋(中国台湾、琉球群岛与日本本州岛)采集的鳞笠藤壶,在形态和遗传上均不同于中国南部沿海种群,并被描述为新种T. kuroshioensis。两物种的异域分布被认为与洋流模式及幼体供应相关。

截至2025年6月,ITIS显示鳞笠藤壶共有2个亚种,分别为:T. s. rubescens、T. s. squamosa。

特征

鳞笠藤壶基底长20.1-30.2毫米,基底宽19.3-28.3毫米,高11.9-14.2毫米;壳口长4.4-7.9毫米,壳口宽3.4-7.2毫米。

鳞笠藤壶无肉柄;基膜质;外壳呈绿色与棕灰色混杂,具4片壳板(1峰板、2侧板、1吻板);壁板锥形,各板融合不可分离,壁管8纵列(壁板多管结构),外表面具基顶向纵纹,壁板内表面光滑呈白色,近壳口处具紫灰色条纹;厣板外表面棕灰色,内表面紫灰色。甲侧板大于甲背板,甲侧板三角状,关节脊-基缘长,外表面具横向条纹,闭缘齿极浅;甲背板高大于宽,基侧缘角158-160°,甲背板顶缘明显喙状,距突长而尖锐,距突角25°。上颚具4枚大齿,第1齿带三小棘刺,下缘呈梳状;小颚具缺刻,缺刻上方具两大刚毛,下方具11大刚毛及边缘若干小刚毛;上唇两侧各具4枚大齿;第Ⅰ蔓足具双齿锯状刚毛。

分布范围

鳞笠藤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海域、太平洋海域、大西洋西部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域(东海南海)。

栖息环境

鳞笠藤壶为固着性生物,栖息于潮间带至潮下带、陡峭的暴露岩石海岸,该物种抗浪性较差,只分布在‌较隐蔽的海岸‌,在开敞海岸则仅限于潮间带下部,在海湾则分布于中部,其分布深度范围为0-3米。

习性

鳞笠藤壶美国白灯蛾对一定范围内盐度变化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其明显不适应盐度为18‰及以下的环境,存活率会显著降低,甚至全部死亡。鳞笠藤壶之所以主要分布在无遮蔽海岸或湾口附近的潮间带,除了盐度这一因素,还很可能与其喜浪的生活习性有关。

生长繁殖

繁殖

围胸下纲(Thoracica)物种多为雌雄同体,属于体外受精卵生物,受精过程发生于外套腔内。鳞笠藤壶于5月至6月产卵,年度附着及补充发生在6月至7月。

生长

鳞笠藤壶的发育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孵化阶段‌、美国白灯蛾发育阶段、成虫变态‌阶段。(1)孵化阶段‌:受精卵孵化形成浮游无节幼虫,随后脱离外套腔;(2)幼虫发育‌阶段:经历六期无节幼体阶段,继而转化为无需摄食的腺介幼虫——此为附着定居阶段;(3)成虫变态‌阶段:腺介幼虫最终变态发育为成体。

用途

药用

鳞笠藤壶的壳具有制酸止痛的功效;肉捣碎后外敷,可用于治疗水、火烫伤,小儿头疖以及疔疮肿痛。

食用

鳞笠藤壶的肉可食用,食之鲜美。

研究

鳞笠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成员,了解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其 生长、发育、繁殖与分布等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海洋生物学知识,并可为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沿海水域金属

基于鳞笠藤壶的生物可利用性,其已被用于监测沿海水域金属。

营养成分

鳞笠藤壶冻干粉蛋白质含量‌为51.05%、粗脂肪含量为4.00%、灰分含量为22.25%、水分含量为10.45%、其他成分‌为12.29%。此外,鳞笠藤壶中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并且,该物种内含‌多种无机化合物矿质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危害

主要危害

鳞笠藤壶是海洋最习见的污损生物之一,其所造成的生物污损存在于船舶、管道、平台钢桩、电站取水涵洞、渔具设施等人工构造

物上。鳞笠藤壶属于大型污损生物,而大型污损生物附着时,设施表面积增加,表面粗糙度增加,对设施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增加舰船航行阻力,增加螺旋桨阻力,造成航速降低、燃料消耗率增加、机械磨损加大,直接影响舰船的经济性能;增加采油平台载荷,威胁平台等海上构筑物的设施安全;减小电厂海水管路内径,严重影响核电设施微增出力。

防治技术

生物污损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人工和机械清除、紫外线防污、电解海水防污、氧化性和非氧化性药剂法、涂装防污涂料等技术。①人工和机械清除技术是用人工或专用设备对水中构造物如船舶、石油平台、码头钢桩、取水涵洞、海洋仪器等表面上形成的硬壳污损生物进行人工或机械清理,去除附着生物。单纯的手工机械清除耗时长,效率低,水下作业成本高;自动化机械清除技术,如结合空化射流清洗装置和水下爬行机器人技术,作业效率高。②紫外线防污技术是利用紫外光照射,抑制或杀灭附着生物,在压载水舱杀菌防污、海水淡化防污领域应用较多。③电解海水防污技术主要是利用电解海水产生的次氯酸钠等对水体中附着生物的幼体进行抑制或杀灭,使其无法在设施表面附着。电解海水是比较成熟的工业防污技术,主要用于海水密闭管道、核电冷源设施等的防污。④氧化性药剂法是采用直接加注次氯酸钠等氧化性物质以替代电解海水进行海生物防治;非氧化性药剂法是采用间接性加注方式,将一些胺类等非氧化性药剂用在海水管道等设施中进行防污。非氧化性药剂法防污环境负荷小,但应用成本较高。⑤涂装防污涂料是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简便、经济和有效的方法。防污涂料主要有:可释放杀生剂的无锡自抛光型防污涂料,包括丙烯酸锌、铜和硅烷酯类成膜物质、低毒性无机化合物(如氧化亚铜)和有机杀生剂(如异噻唑啉酮等)及相关涂料成分;污损释放型防污涂料,以有机硅化物弹性体或氟聚物为主要成膜物质,不含杀生剂,是利用材料表面的物理特性进行防污;生物降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基防污涂料,以生物降解高分子为主要成膜物质,可含杀生剂。

参考资料

鳞笠藤壶.类群2000(中国).2025-06-21

Tetraclita squamosa (Bruguière, 1789).gbif.2025-06-21

水生物图鉴丨北仑梅山湾“水世界”(第四辑).微信公众平台.2025-06-21

Cryptic Diversity of the Tetraclita squamosa Complex (Crustacea: Cirripedia) in Asia: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Singapore.zoolstud.sinica.edu.tw.2025-06-21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acorn barnacles, Tetraclita squamosa and Tetraclita japonica (Cirripedia: Balanomorpha), in Hong Kong.springer.2025-06-21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 (Sessilia: Tetraclitidae) from China and phylogeny within Cirripedia.tandfonline.2025-06-21

生物污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21

Tetraclita squamosa Darwin,.sealifebase.2025-06-21

Tetraclita squamosa.itis.202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