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铃伽
黎族《咚铃伽》舞蹈是海南岛五指山地区的一种古老民间传统舞蹈。
形成背景
咚铃伽是黎语译音,指簸箕、钱铃和尖刀三种生活用具,这些工具也是表演《咚铃伽》舞所使用的道具。该舞最初是一种比武竞技活动,后来演变为一种通过簸箕上的比武决定婚配对象的方式。这种舞蹈展现了黎族青年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们的坚韧性格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传承与发展
《咚铃伽》舞起源于黎族“合亩制”时期,清末民初时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舞蹈逐渐失传。直到近年来,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才得以重新发掘并展示给公众。这项工作对于保护和弘扬黎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表现形式
《咚铃伽》舞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表演方式。两名表演者分别手持钱铃棍和双刀,在一个放置在木臼上的簸箕内按照特定的招式和步伐进行对抗。最终,能够迫使对手离开簸箕的一方获胜。这种舞蹈以古朴、奇异、危险和独特著称,展现出浓郁的黎族民间舞蹈风格。
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咚铃伽》舞作为黎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是黎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黎族人民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历史价值
黎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祖先和英雄。在这种背景下,黎族青年男子展现出了强烈的武士精神,他们勇敢、坚定、善良,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学术价值
《咚铃伽》舞的再现,为研究黎族舞蹈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不同地区同类舞蹈的比较,可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路径。
参考资料
黎族民间舞蹈《咚铃伽》.东方市人民政府.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