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镜头拍摄法

三镜头拍摄法

三镜头拍摄法(简称“三镜头法”),也被称为好莱坞三镜头法(Hollywood Three Shot Method),是以轴线原则为确立机位、建构画面空间关系的基础。三镜头是指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和半主观镜头。三镜头法实际上就是指镜头的视点,即镜头所模拟不同的观察者(包括摄影师,观众和剧中角色)的视点。三镜头法的核心是将观众的注意力始终统一在一个封闭空间幻觉里。三镜头法是实现连贯剪辑的必要条件,是大卫·格里菲斯(D. W. Griffith)最先在电影中采用的拍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影视语言中最常用的叙事技巧和剪辑手段。在美国影视工作者中被简称为S/RS(Shot/Reverse Shot),而中国影视工作者习惯称之为正反打镜头。

基本规则

三镜头法是好莱坞的成规,一般先用一个交代镜头把空间关系交代清楚(镜头1),然后切一个人物A的正打(镜头2),之后再切一个人物B反打(镜头3),其中镜头2和镜头3都是镜头1(交代镜头)中的一部分,而且镜头2和镜头3中都有彼此的一部分,所以好莱坞三镜头法是时空统一的,符合经典好莱坞电影封闭空间观念所追求的连贯性。三镜头法实际上是客观镜头、主观镜头及半主观镜头三种镜头的有机组合和合理切换。

客观镜头

从任意位置客观便利的展示一个对话或场景。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的海滩移拍有很多就是这个镜头,万能的上帝在战争焰火里穿梭,展示着它制造的这些子民间的争斗。客观镜头(Objective Shot)依据常人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应用最为频繁,强调旁观纪实性,被称为“上帝之言”“鬼视角”“全知视觉”。

主观镜头

第一人称视角,反应电影中角色的主观视点,反映对话者角色的视点镜头,男女对话场景中女角眼中的男角色,或演员所看见的视角范围. 与客观镜头的区别在于必须相关于电影中的角色视点,比如地面幼犬的眼睛不会看见女主人的头顶,而客观镜头则可以处理到从天花板同时看女主人和小狗,主观镜头普通的剪辑关系是“谁说话镜头给谁”和“谁说话镜头不给谁”,谁说话镜头给谁:发话者说完立刻切换到说话者的主观镜头:对话者的反应,稍微停顿一下给受话者一个情绪消化的时间,然后如果对话者开口应答,则继续主观镜头展示受话者的应答,应答结束在把主观视点交给答者,换成发话者继续言辞,谁说话镜头不给谁,剪辑关系刚好反过来,“谁说话镜头不给谁”,目的是刻画受话者的聆听的反应镜头,可怜吧吧的,受训者的凄惨装看起来更有意思。但更多的是混合使用这两种剪力方法,关键当时那个人的主观视点的镜头更能体现和表达好,更有趣的多,而不是教条的“谁说话镜头不给谁”或“谁说话镜头给谁”,而且对话时根据需要加入半主观镜头,如体现二人争执的不可开交,此时切换到半主观镜头或客观镜头效果会更好,半主观镜头比如会体现出旁观者的忧虑,或客观镜头体现一个正在进行中的争执事件。

半主观镜头

第三者镜头,旁听者的镜头,两个人正在对话,你站在其旁边好奇的聆听,如常用的过肩镜头就是。半主观镜头(Semi-subjective Shot)被称为“第三者视角”或“旁观者视角”,犹如两个人正在对话,第三个人站在旁边好奇的观看。如果现代一点的视角处理不会只讲人作为角色,比如情侣旁边的大树可以见证这一切,这时拟人树的视角和客观镜头的区别在于镜头间的剪辑处理关系是否有“树神见证这一切”的暗示处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