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

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

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ING Taipei International Marathon),是因为ING安泰人寿自第八届(2004年)起冠名赞助“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而得此名。此项比赛不但创造台湾省马拉松界,前所未有的多项纪录,并且成为台湾各项大型马拉松比赛的典范,使得之后在台湾举办的其他大型比赛(马拉松比赛或是其他运动竞赛),皆群起效尤。例如:2004年首度对外招募各行各业之菁英,投入运动赛会之志愿服务工作,服务赛会选手;并于2005年,开启了台湾马拉松比赛,首度引进国际芯片计时系统,针对竞赛组采用芯片计时的先例。

比赛分组方式

相关活动

大会的原始Logo

分区暖身赛

依照以往台湾地区路跑协会举办比赛的惯例,在年底正式赛进行前,都会在北(台北市)、中(台中市)、南(高雄市)、东(宜兰县花莲县)四区进行分区暖身赛。

但自2005年起,由于考量到大台北地区参与路跑活动者较密集,且台湾省北部地区的路跑比赛较多,因此,北区不再进行暖身赛,而将暖身赛火力集中在中、南、东三区,希望能借此拉近四大分区的参赛者比例。

安泰路跑俱乐部定期聚会 ING Running Club

ING Running Club的暖身操带动

2004年开始,安泰人寿就广邀各路慢跑好手,加入安泰的小型慢跑俱乐部训练活动,区域分布包含新北市市、桃竹苗、台中市、云林嘉义、台南市高雄市宜兰县、花莲、台东县。训练活动期间的讲师阵容,除了有台湾地区田径协会的正式B级与A级裁判、教练,另外还有健康领域相关的讲师。

2004年(种子代表队选拔)

2005年、2006年(六人小组制度建立)

抢衫活动

2005年起,为了鼓励团体Fun Run健康路跑组的报名,特别在比赛前一个月进行“团体抢衫活动”,此一小活动受到各团体的好评,同时也吸引更多无法即时参与竞赛组的好手,借由抢衫活动,更进一步地了解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健康慢跑。

马拉松团体大车拼

这个活动虽然并非安泰官方的活动,但对于各慢跑团体与俱乐部而言,是一种另类的荣誉之争,最早是在2002年11月23日于太鲁阁国家公园马拉松的活动中同时举行,每年,依照各承办的慢跑团体不同,都会选择较具主题性质的马拉松比赛进行。

“马拉松之美”摄影比赛

为了鼓励摄影爱好者参与运动竞赛的摄影,ING安泰人寿在2004年起,就开始举办“马拉松之美”的主题摄影比赛,摄影比赛内容是以马拉松各比赛路线的跑者表现与大会现场活动为主,因而引起很多摄影高手的密切注意。而该活动也在2005年起,在各暖身赛中同时进行。

另外于2006年起,为了配合抢衫活动,马拉松之美也另外新增“抢衫组”的比赛,邀请抢衫成功的团队,穿上大会的抢衫纪念衣服一起合照,并将照片传给安泰人寿进行评审。

赛会创举

台湾第一个对外开放招募志工的比赛

以往台湾大型运动赛会,工作人员的部分顶多是主办、承办、协办、赞助单位里面的内部人员,但是自从2004年开始,为了要让更多人实际参与或体验运动赛会的行政实务,路跑协会与安泰人寿正式对外招收各领域专业人士,担任各分组的志工,从小学生到长者都有。

而在2006年,为了要向连续三年持续参与本赛会的志愿服务者致敬,路跑协会与安泰人寿也将颁发“最高荣誉证书”给连三届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志工。

历届承揽志工招募的单位

破纪录奖金

往年的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都会有国际级的贵宾选手来台参与比赛,而路跑协会与安泰人寿为了要激励国际选手在比赛中有更杰出的表现,在第一次(2004年)的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就设立了破纪录奖金。

当时的破纪录条件,是参考台湾地区路跑协会历届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不是“国道马拉松”)的最佳成绩(依照性别有区分),来设置记录门槛,以激励更多国际好手能够来台参与比赛。

登上国际认证

台湾在国际体育界的能见度算是中低的,由于IAAF国际裁判在首届来台参观时,看见竞赛组成果感到满意,在国际田径总会、路跑协会、ING安泰人寿、台湾地区田径协会、台湾地区行政机构体育委员会商讨后,于2005年将该比赛纳入国际认证的比赛。

而自2005年起,所有参加竞赛组的选手,不但要挂上专属计时芯片,得奖的马拉松选手(路跑组以外),如果打破了大会的纪录,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禁药检验,才可以决定属于该名次的选手是否保有得奖资格,也象征该项比赛走向公平化的路线。

另外在裁判素质方面,除了台湾地区少数的国家级(A级)田径裁判(例:郭国雄、刘明祥、庄庆贵、郭灿星、吴清价…等)与“马拉松路线测量员”(例:邱荣基)以外,自2005年起,IAAF与国际反禁药组织也另外派遣不少国际级裁判,协助维持马拉松组比赛的公正性。

芯片计时系统,与国际接轨

2005年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国外的马拉松芯片计时系统“冠军芯片”,将RFID技术首度应用于国际级马拉松赛中,目前是由工研院无线辨识科技中心负责全程的计时监控。

而由于芯片计时讲求准确性与系统稳定性,因此必须于比赛前一天就要将系统全部架设完毕,并且要保证天候状况不能够影响系统操作,以免选手抗议成绩不公正之问题。

也因为这项措施受到主办单位、参赛选手的好评,进而在后期,台湾地区的国际级马拉松比赛,都采用此项计时系统,包括2006年IAU世界杯24小时超级马拉松、2006年耐克第十届台北市国际国道马拉松比赛…等,皆采用此系统作为计时与名次评分标准。

为马拉松比赛打造专属音乐精选专辑

跟着狮子跑,大家会更好及马拉松之约

ING安泰人寿与台湾风潮唱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专属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纪念音乐精选集,2004年为跟着狮子跑,大家会更好,2005年为马拉松之约。上述之两项专辑,仅提供给安泰人寿相关企业同仁与安泰人寿的投保户,或是在特殊活动时提供给参与者,并不对外发行。

历届重要成绩

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成绩列表

历届特殊纪录

第八届(2004年12月19日)

路跑公益金的发放,是根据每年进行的正式赛与表演赛的表现来决定的。

参赛统计与公益募款所得

公益募款分配

第九届(2005年12月18日)

广告获奖记录

由现代保险杂志社有限公司举办之“第八届(2006年)保险信望爱奖”中,“2005年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系列广告(公车广告、电视广告“没空”篇、电视广告“感谢‘车’主放我一‘马’”篇),获得了最佳形象广告奖的平面类与电视类奖项。

第十届(2006年12月17日)

台湾省第三个“百马”选手─陈前

陈前(戴红色帽子与插国旗者)成为台湾第三位完成生涯第一百场马拉松比赛的马拉松选手。

大脚丫长跑俱乐部的选手陈前,在2006年的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也达成这项创举。他是继现代三阳第七届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2003年12月21日)的黄政德、2006年第一届风城杯马拉松比赛(2006年11月19日)的罗苔华(黄政德的妻子,第一位达成“百马”创举的女子马拉松选手)之后,台湾第三位达成“百马”创举的马拉松选手,也是台湾第二位男子马拉松选手达成这个纪录。

而他除了达成此项“百马”纪录,也因为捐血260次以上,以及曾经登上过台湾地区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达到百座以上,因而被联合晚报称之“三百”奇迹。

难以被资深跑者认同的原因

台湾的行车文化影响比赛品质

自2005年起,主办单位就给交通服务志工挂上这特殊彩带,上面有写到“感谢车主放我一马”,希望能获得好效果。

在首届举办时,有众多汽机车驾驶因为不满交通管制,对竞赛组的参赛者鸣按喇叭,甚至部分车辆因为不满管制,直接冲入比赛选手群来妨碍比赛,引起部分围观的外国人士与参赛者不满,甚至还有外国人当场说了一句“Why?”,形象确实丢到国际舞台,当时还登上中国时报台湾年度十大运动事件之一(中国时报记载为第五大事件)。

因此,为了避免此事件导致形象严重受损,路跑协会与ING安泰人寿在几经检讨后,决议于2005年拍摄“请‘车’主放我们一‘马’”的广告,提醒用路人注意交通管制。

赞助态度的转变

由于台湾省的交通文化受到外国与台湾资深参赛者的不满,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多次都是“人车争道”、车主“我行我素”的恶质态度,以及台湾大多民众对于举办马拉松比赛的交通管制极度不配合,加上政府机关对于国际大型马拉松比赛并未深度重视的情况下,ING安泰人寿荷兰总公司日前曾一度宣布,2007年停止赞助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

但是在台湾地区路跑协会、台湾地区行政机构体育委员会、台北市政府、台北市体育处、ING安泰人寿于12月15日的大型会议中,由于承办的路跑协会与台北市政府皆承诺会达成道路秩序维持的良好共识,因此,ING安泰人寿决议再行恢复赞助至2009年。

真正投入竞赛的选手不成比例

民生报曾经有一统计指出,台湾省的“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创下了参加人数最多的纪录,但根据资深跑者如林木森、张财铭、陈永星…等表示,真正参与比赛的,其实只不过是总数的一成罢了,而报纸上写的人数,除了台北以外,其他那些国家有写上万的,都是真正有在跑马拉松的参赛人数,由此可见台湾的长跑风气有待提升。

需要改进的地方

行车文化的改善

众多资深跑者与参观比赛的民众都认为,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要成功,必须先要从行车文化改进,一个国家的行车文化,可能会影响到国际形象,行车族应当以鼓励替代喇叭声,激励参加比赛的所有选手,让他们能安心与扎实地完成整个比赛。

选手出发时的秩序

2006年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许多参赛选手不时会闯越警戒护栏,一度造成现场的推挤与混乱,甚至有小部分参赛者,并未依照现场工作人员与裁判指示,进行检录。

而由于目前为止,ING台北国际马拉松比赛在台北市政府府前广场所进行的比赛,皆不设置流量管制(即“不设置报名限额门槛”),经常会导致出发时,参赛选手互相推挤,进而有选手被随后跟进的跑者踩伤,甚至在2005年的比赛时,现场某媒体记者为了在起跑区进行摄影工作,摄影器材遭到从起点冲出的竞赛组选手群踩毁,以及2006年儿童组小型比赛时,部分参赛的小选手因为鞋子脱落,而找鞋,结果造成冲出的选手摔倒的混乱场面,因此,出发时的秩序控管与安全问题,是主办单位未来应当加强的要点。

配置点的问题

竞赛路线的水站

部分参与路跑与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表示,比赛路线中的短程路跑水站配置点,应当要根据各组比赛的状况均匀分配,不要让有些选手在折返或是要拿信物的时候,有水却没水喝,甚至喝水要排队的状况。

选手寄物需求失衡

依照大会规定的寄放物品保管时间,是5:30─13:00,但2006年却发生衣物保管袋贩售区配置不佳,引发参赛者抗议的状况。

由于2006年衣物保管的配置,是由原本的统一管理,改为路跑组与半程/全程马拉松组分开的情形,许多参赛者容易被混淆,加上参赛人数众多,部分参赛选手可能不清楚“必须使用台湾地区路跑协会专用衣物保管袋”的规定,会因为没有专用保管袋而要在现场购买,加上只在衣物保管区贩售,有可能会发生“参赛选手寄物不成”的状况,进而有物品被窃取之高风险性。

因此也有部分参赛选手建议大会,可在现场的衣物保管区以外的服务台或询问区,增加“衣物保管袋贩售区”,或者是在未来举办本竞赛时,在报名表中加入“购买衣物保管袋”的选项,如此一来可省去不必要的误会与不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