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花滇百合
金黄花滇百合(学名:Lilium bakerianum var. aureum)是百合科百合属滇百合的变种,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四川省、云南省等地。金黄花滇百合花大色艳,花姿奇特,适合用作切花、盆花和园林布景,还具有食用价值。目前,该物种的保护现状为近危。
形态特征
金黄花滇百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宽卵形至近球形,高可达3厘米,鳞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白色。茎有小乳头状突起。叶散生于茎的中上部,条形或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尘,基部渐狭。花1-3朵,钟形,直立或倾斜,花为淡黄色,内具紫色斑点。花丝钻状,无毛,花药橙黄色;子房圆柱形,花柱柱头近球形,蒴果矩圆形。
分布范围
金黄花滇百合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
生活习性
金黄花滇百合生长在海拔2000-2420米的林下草坡或灌丛边缘,多生在林下草坡及灌丛边缘。
栽培
1.培养基配方:初代培养采用MS培养基,培养基中均添加30克/升蔗糖和7.2克/升琼脂,pH5.8-6.2。预培养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2.0毫克/升6-BA和0-0.5毫克/升NAA。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1.5毫克/升6-BA、0-0.5毫克/升NAA和0-1.0毫克/升GA3。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2.0毫克/升6-BA和0.1-0.5毫克/升NAA。不定芽诱导小鳞茎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0.2毫克/升6-BA和0.5-2.0毫克/升NAA。小鳞茎的膨大和生根培养基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0.1毫克/升IBA、0.01-0.3毫克/升NAA和60-120克/升蔗糖。
2.培养条件:组织培养室温控制在(22±1)℃,光周期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光强为1500-200微摩尔/(平方米秒),空气相对湿度为75%。
3.外植体消毒:鳞片用0.3%洗衣粉水浸泡20分钟,流水冲洗1小时。在超净工作台上,用2%次氯酸钠振荡消毒20分钟,无菌水漂洗3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切成5毫米×5毫米小块,近轴面朝上接种于初代培养基。
4.不同部位外植体再生能力:将初代培养获得的不定芽进行增殖得到组培无菌苗,选取无菌苗的鳞茎、鳞片、愈伤组织、叶片和叶柄,接种于预培养培养基。其中,鳞片选取鳞茎外层鳞片,愈伤组织分成5立方毫米团状,叶片切成1平方厘米的小块,叶柄切成1厘米长小段,诱导能力从高到低顺序为愈伤\u003e鳞片\u003e鳞茎\u003e叶柄\u003e叶片。愈伤组织作为外植体在培养基上能较好地生长和增殖。
5.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剥取无菌苗鳞茎的中外层鳞片进行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诱导。鳞片切成5平方毫米小块,近轴面朝上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
6.不定芽增殖: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增殖效果较好,20天后增殖倍数为0.93±0.24,生长状态为稀疏,黄色。
7.不定芽诱导小鳞茎:将增殖得到的不定芽丛分割为单芽,接种于小鳞茎诱导培养基NAA1.0毫克/升效果较好,30天后诱导率为4.70±0.46,生长状态为稀疏的叶子、根粗。
8.小鳞茎膨大及生根:将诱导得到的大小一致的小鳞茎接种到小鳞茎膨大培养基MS0.5毫克/升+蔗糖20克/升+NAA0.01毫克/升,20天后鳞茎膨胀倍数为2.78±0.19,生长情况为鳞茎健壮、根粗。
9.试管苗移栽:将培养瓶开口并置于暗处炼苗2天后取出100株生根苗,用自来水洗去残留培养基,栽植于经高温高压灭菌的基质(泥炭:珍珠岩=1:1)并覆盖塑料膜保湿,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培养,3天后揭去塑料膜。将生根苗进行移栽,7天后植株抽发新叶,成活率达92%。
保护现状
金黄花滇百合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濒危级别为近危。同时,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讨论稿)的Ⅱ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