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是由中国人类学家黄现璠教授创作的散文,最初发表于1946年至1947年间,《广西日报桂林市版《新教育》专刊连载,后收录于2004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一书中。该作品记录了作者在黔桂边区的教育考察经历及其观察到的社会现实。

人物经历

黄现璠(1899-1982),原名甘锦英,壮族,祖籍广西扶绥县。他是壮族人类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壮学宗师。192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赴日本东京大学研究院深造。回国后,黄现璠曾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担任历史学教授,成为壮族首位大学教授。他还曾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广西大学训导长、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并参与政治活动,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1999年11月,为了纪念黄现璠诞辰一百周年,广西师范大学举办了相关研讨会,并出版了《黄现璠教授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和《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创作背景

黄现璠在黔桂边区进行了三次考察,分别是1943年8月带领中山大学学生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1945年4月作为广西大学“黔桂边民考察团”的团长,深入贵州榕江大有乡一带,以及同年9月带领助手至广西融县。尽管受限于经费和时间,未能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但他通过这些考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实地调查比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正是基于这些经验,黄现璠撰写了《黔桂边区教育散记》这篇重要的早期人类学调查报告。

内容介绍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反映了作者在黔桂边区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他在贵州榕江大有乡的九秋寨发现了一所学校,设施破旧不堪,教室内外布满了灰尘和禾本科杂草,墙上还写着“教育亡矣”的字样。这种现象在他后来的考察中也屡见不鲜。在其他村庄,有时甚至连名义上的学校都没有,显示出当地人对官方教育的抵制态度。黄现璠还了解到一些家庭因无法承受学费压力而不愿送孩子上学的情况。此外,学校的教学安排往往不符合当地的农业周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问题表明,如果不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边区的教育很难取得成效。

出版情况

《黔桂边区教育散记》首次在《广西日报桂林市版《新教育》专刊上连载,分三期发表于1946年12月29日、1947年1月11日和1月25日。之后,该作品被收录于2004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一书中。

参考资料

论口述历史与人物访谈 ——以黄现璠的访谈成果为例.中国民俗学网.2024-09-02

黄现璠:奠定中国现代少数民族田野调查先驱地位.凤凰卫视.2024-09-02

壮学宗师,第一位壮族教授——黄现璠.布依族.202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