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苯教

苯教

苯教,别称苯波教,是西藏古代一种多神崇拜的自然宗教。苯教根据发展时期主要分为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雍仲苯教由公元前1917年诞生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敦巴辛饶·米沃切所创立,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

原始苯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主;后来发展到辛饶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时期,苯教变得系统化并有了一套明确的教规和理论:雍仲苯教的大圆满教主是普贤王如来(藏音:衮德桑波,Kuntuzangpo),苯教语教主是辛饶弥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在佛教文化传入西藏自治区之前,由于没有文字,苯教的存在以及延续,主要靠经常广泛的宗教活动,群众的传统习惯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社会心理来维系,因而苯教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苯教文化足以代表藏民族最初的社会文化。在西藏日喀则还有曼日寺作为苯教本寺。

苯教根据教义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即笃苯、伽苯、局苯。截至2024年西藏约有苯教寺庙近百座,苯教僧人3000多人,信教群众13万多人。其中,那曲、昌都的苯教寺庙和信众最为集中。此外,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等地的藏区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也有苯教寺庙和信众。

名称释义

苯教标志

苯教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幸”。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幸”表示引入禅定,恰幸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象征心识部无上大圆满。

苯教符号

“卐”字符,藏语称“雍仲”或“雍仲拉曲”。在藏族的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帐篷、家具、地毯、服装、石刻、法器、艺术品以及节日、婚礼等庆典活动中,常用“卍”符号。其使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卐”有单图、也有连图;形状有左旋,也有右旋。过去“卍”字符有两种写法、两种含义。用在佛像上的标志是左旋“卍”,用在苯教上的标志是右旋“卐”。据《辞源》载:“卍”本不是文字,而是佛教大日如来胸前的符号,意思是吉祥幸福。“卍”又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卍”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的历史上均出现过;印度的“卍”符号出现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其出现的时间距今约4500年。中国的“卍”字符,出现时间距今大约也是4500年,它原是抽象蛙肢纹的变形。青海省柳湾陶器上的“卍”纹样,就是蛙肢纹的一种抽象变形。

诞生背景

宗教背景

与所有宗教的产生一样,苯教的产生也与古代象雄社会的历史环境及其社会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古社会,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原始信仰,其大多数从教义、仪轨、历史及其社会功能都没有多少内在的和横向的联系,互不统属,各自为政。这些容不同、形式各异的信仰仪轨及其传统都有只属于自己的传承及其社会功能,它们与各个民族的各种原始宗教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杂乱无章的原始信仰大多无非是一些驱邪治病、定心安邦的原始宗教仪式。这种状态在整个青藏高原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政权和疆域之前是可以和平相处的,甚至在象雄十八王国时期也可以相安无事,因为这样派别各异,各循其宗的状态与象雄十八王国称雄各地、割据一方的政治历史环境是基本相一致的。在这样的历史状态下,原始苯教作为当时的主要意识形态发挥了积极作用。藏史将当时形态各异的原始信仰通称为“苯”,即重复念颂之义。显然,这个定义是基于这些原始信仰在举行仪式时都要反复念颂各自的咒文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上,只是在区分这些原始信仰时在他们的称呼词之后加上“苯”字,如鲁苯、赞苯、神苯、塞苯等,以示对它们的区别。传统苯教史家将这些原始苯教统称为世续苯教(srid—pa—rgyud—kyi—bon),现代的学术界将这些苯称为原始苯教。

象雄王国

对于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政权来说,仅仅从政治上统一是完全不够的,政治上的扩张和征服必须伴随着文化上的统一,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统一。人类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如果没有精神信仰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征服可能是暂时的,甚至可能是短命的。随着象雄王国的建立和巩固,在各种原始苯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雍仲苯教应运而生。虽然关于敦巴辛饶·米沃切弥沃的生卒年代和生平事迹有诸多不词的说法,尤其是苯教传统的文献和敦煌市文献的记载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他是雍仲苯教的创始人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却是没有疑义的。有关他的三部传记详细地记载了他的生平业绩。根据传统的苯教文献记载,穆氏象雄王子辛绕弥沃在部落割据时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原始苯教的基础上,他将各种原始苯教统一起来并让人们接受了它,由此创建了雍仲苯教

代表人物

宗教创始人

辛饶弥沃作为王子降生到魏摩隆仁。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开始传播苯教。恶魔恰巴拉仁在他的一生中都是他的敌人和对手。他们之间的关系同释迦牟尼与提婆达罗的关系十分相似。人们将这个恶魔恰巴拉仁的存在,看成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使辛饶米沃加强了实现他的决心的坚定程度。为了战胜恶魔,辛饶米沃把自己幻化成恐怖的神灵,但他越是变得凶猛、残忍,就越没有了神力。直到辛饶米沃归隐到一个山洞后,恶魔恰巴拉仁才终止了同他的抗衡。辛饶米沃82岁时在九层雍中山颠,于水兔年冬季之三十黎明时分圆寂。

重要人物

苯教第二法师:年美•西绕坚赞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革之后,雍忠苯教渐渐退出藏地的主流信仰,但嘉绒一直作为雍忠苯教的大本营存在。之所以苯教这一古老宗教至今依然遗存,是因为与在金川县独脚沟出生的年美•西绕坚赞大师有关。公元1406年,他在西藏自治区创建了扎西曼日寺是苯教后宏期的重要标志,因此被苯教徒们尊称为“苯教第二法师”。

辛钦鲁噶:该家族声称是敦巴辛饶·米沃切端木赐擦旺丹的直系后裔。这个家族在后藏地区。辛钦鲁噶年轻时背部受了伤,变成了畸形,因此,他以“畸形的辛”闻名。由于他重新发现了经文,很快,信徒就聚集在他的周围,其中三人对以后400年苯教的发展至关重要。祖钦南噶巨仲是三个弟子中的一个,他生于祖家族。他的祖先是从勃律迁居到西藏的。辛钦鲁噶命他对《佐辅》和《格乌巴》进行研究。另一个重要的弟子是巴敦贝却,他寻求密宗教法,属于颇受尊重的巴家族。起初,他辟了一块静修地,后来该地发展成为密宗研究的中心。

宗教发展

初期发展

在象雄文明诞生之前,中亚地域就存在着各种原始崇拜的仪式───原始苯教,后辛饶弥沃创立了雍仲苯教,从而使苯教得以统一,雍仲苯教成为象雄的国教并逐渐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敦巴辛饶·米沃切所创立的雍仲苯教不仅仅在象雄地域流传,一直到公元七世纪,雍仲苯教也是整个吐蕃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苯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苯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而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些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吐蕃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拥有浓郁雪域高原藏族特色的藏传佛教。根据古代吐蕃的传统,每位赞普(相当于国王)登基以后,会推举一名苯教高僧叫做“古辛”(相当于国师或法王),并为其建立一座叫做“赛康”的寺庙以做供养,赞普处理军政大事甚至是赞普王位的继承,都需要古辛的参与(吐蕃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就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加冕的),加之吐蕃百姓以及当地一些大臣和贵族势力都非常信奉苯教,苯教势力过大,威胁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另外,吐蕃这一段时期不断扩张,而被吐蕃吞并的诸羌部落比较分散,他们原先的信仰基础乃至语言文字都已形成一种格局,地方豪酋和贵族势力以此掌握着各部落的控制权,吐蕃王室需要重新洗牌并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以加强王室集权并削弱地方酋长的势力,从而加深对各部的控制。

佛苯之争

公元5世纪初,佛教传入藏区。从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受到王室的扶植。公元755年,赤松德赞即位后,提出让佛教和苯教的代表人物互相辩论两种宗教的优劣。当辩论结束时,早已明显地倾向于佛教的赤松德赞宣布,他认为佛教是有道理的,他自己是信奉佛教道理的;苯教是没有道理的,紧接着,他把信奉苯教的人集中起来,给他们指出3条出路:一、改信佛教;二、放弃宗教职业,做吐蕃王朝的纳税百姓;三、如果不愿意改教,又不愿意当平民,就流放到边地。苯教从此受到很大的压制。公元9世纪,朗达玛即位赞普后实行禁佛运动,一度被压制下去的苯教又开始复兴。同时苯教也感到自身的弱点,故而仿照佛教的方向演变。但是从公元十一世纪以后,佛苯二教的地位在青藏高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阿里地区,苯教已经完全被佛教替代,寺院所剩无几,苯教原有的圣地都被佛教化,信徒越来越少。在卫藏地区,除了在苯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个苯教世系家族幸(gShen)氏及其幸仓寺、祝(Bru)氏、叙(Zhu)氏及其日星寺、芭(sPa)氏及其芭拉普和芭仓寺、美乌(rMevu)氏及其尚日寺,和像曼日(sMan ri)寺和雍仲林(gYung drung gling)寺这些历史上的重要寺院以外,苯教已经基本上退出西藏地方地区,佛教在藏区已取得统治地位,苯教的势力逐渐被削弱。

苯教与佛教的斗争。苯教在抵制佛教影响及同佛教作斗争方面所显示出的力量,直接反映了它在吐蕃王朝时期的地位。在吐蕃历史上,佛苯之争虽然具有浓厚的政治斗争色彩,甚至代表着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之间的争夺,但其具体内容则要复杂得多。从佛苯两教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苯教的力量始终存在,并影响着王朝的重大事件,整体上高于佛教。苯教在民间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吐蕃王朝时期,佛苯两教代表新、旧两股势力,苯教的弱点在于它排斥外来文化影响,而且大量地杀牲,甚至人殉,妨碍了生产的发展,这一点为保守势力所利用。但佛教要占有一定的地位,也需要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从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接受佛教到最后一代赞普朗达玛,反映出佛教在吐蕃王朝时期的命运。

当今发展

经过上千年的磨合,苯教与藏传佛教之间在一些重要教义上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分歧,促成了这两个宗教传统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断融洽。比如苯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直接或变相地吸收了佛教的许多内容和形式。苯教也转经、转玛尼、捻念珠,但方向与佛教恰恰相反;诵“六字真言”,但咒文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苯教活佛的产生采取世袭制度,有别于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苯教的真法是口耳相传,一脉相传,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

苯教宗派

原始苯教和雍仲苯教

原始苯教(srid pa rgyud kyi bon):又称为“斯巴本”,当今还无法确定原始斯巴本教的创始人是谁,但可以肯定的是“苯教”一词并非和幸饶弥沃的教理同时产生,大概在石器时代,幸饶弥沃出生之前,中亚地区就已经盛行着各种各样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统称为原始苯教的多神崇拜,这个时期被藏地学者称为“多苯时期”或“笃苯时期”。有:“龙本”、“赞本”、“祭本”、“占卜本”、“招财本”、“魔本”、“沐浴本”等三十多种原始本教。原始苯教的巫师们为民众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这证明“苯教”一词其含义涵盖范围非常广,原始苯教和流传于中亚、东北亚、美洲印第安部落的“萨满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雍仲苯教( g.yung drung bon):幸饶弥沃佛在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佛教的教法并创建了新的宗教,使苯教得以统一。这个新的宗教叫做“雍仲苯教”而有别于原始苯教,因为雍仲苯教最传统的法帽“噶尔莫泽杰”(dkar mo rtse rgyal)(译为“胜尖白帽”)是白色的,因此早期的雍仲苯教曾被称作白帽苯教(zhva dkar bon)或白帽圣教(zhva dkar bstan pa)。

雍仲教法两种

古苯:源自于辛饶弥沃古老的传承,它严格保持着纯正的雍仲传统,有其独特的大圆满传承体系。欧美某些学者认为:古苯是一种罕为人知的中亚古老佛教的存在形式。

新苯:是雍仲苯教后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宁玛派)互相影响和交融而形成的新派传统,新本的塑像风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现存苯教主要的家族传承或寺系传承如:幸、祝、叙、美乌、芭、琼等,有的虽然也融合了一些新本教法,但他们着重传承的还是纯净的古本教法。也有一些苯教寺院是把新苯和古苯混在一起修持的。

雍仲苯教与原始的苯教的区别

当幸饶弥沃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系统的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幸饶弥沃根据当时人们的心理特点,并没有直接废除原始苯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苯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直到现在仍然被藏地的一些村民以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以上世间法被雍仲苯教列为“因四乘”,幸饶还融入了他自己创立的教法“果四乘”和“无上乘”共为“九乘次第”(下文有详细介绍)。另外,原始苯教中杀牲血祭等劣习遭到了幸饶弥沃的反对,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苯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并取得了成功:叫做“堆”(mdos)或“耶”(yas)。这就朵玛(gtor ma)和酥油花(butter sculpture)的最初起源。朵玛和酥油花不仅被苯教徒而且被其他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虽然杀生祭祀的劣习至今在藏区及其周边还存在,但这并非幸饶的教理所允许的。因此,幸饶如来的改革不仅减少了当时藏地大量杀生祭祀的劣习,还对西藏自治区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和有益的影响。原始苯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主;后来发展到幸饶弥沃佛创立的雍仲苯教时期,苯教变得系统化并有了一套明确的教规和理论:雍仲苯教的大圆满教主是普贤王如来(藏音:衮德桑波,Kuntuzangpo),苯教语教主是幸饶弥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在西藏日喀则有曼日寺作为苯教本寺。

新苯旧苯

公元1405年苯教大师念麦·西饶降赞在后藏建成曼儒寺之后,新派苯教以曼儒寺为基地向全西藏发展,苯教从此产生了新旧两派。新派苯教与旧苯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新派戒律严明、注重威仪、重学兼修。

三大流派

苯教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即笃苯、伽苯、局苯。笃苯即西藏自治区古代所传承的原始苯教教法,该派主要是供祀上方的天神,天方镇压降伏鬼神,以及中间作兴旺人畜,占卜吉凶、祸福、攘拔、祈祷送鬼等业。伽苯系吸引西藏以外的一些巫术而成。该派吸收了克什米尔等外地传来的修火神法,幻术如传说中可骑鼓游行虚空,以鸟羽截铁的法力,以色线、神言,为死者除煞超度亡魂等术。局苯,该派即改变了派别,其中分为三期。早期的局苯,传说有绿裙班智达,将一些幻术法门埋藏于地下,过一时间又自行挖出,标为苯教法要而立一派;中期,在赤松德赞时期,举佛压苯。当时苯教徒中有个杰卫降曲的人,将一些佛教经典译为苯教经典,密藏于岩洞中,后来,又自己去挖掘出来,称成苯教的伏藏;后期局苯,自朗达玛灭佛以后,有个辛古鲁迦,在卫地苯教的圣地在域卓拉(现林周县境内),将大量佛经改为苯经。

佛苯融合

根据苯教与佛教融合的程度,也可将苯教分为白苯(基本被佛教同化),花苯(两者特点并存),黑苯(仍然保留着部分原始苯教的特点)三种

宗教影响

苯教以古代象雄文化为基础,广纳当时周边地区文化精华,形成了独具特殊魅力的西藏自治区宗教文化。西藏苯教作为西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西藏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是藏族的启蒙文化,它保存了藏族文化在原始时代的大量的较完整的精神文化遗产。藏族人的世界观、伦理思想和生活习俗等都与西藏苯教有很大的关系。西藏苯教曾有力地推动整个青藏高原快步走进文明与进步之路。

苯教对西藏礼仪的影响

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佛教逐渐传入,但并没有取代苯教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苯教礼仪仍然盛行。首先藏族地区杀牲盟誓之俗完全是以苯教为核心的,其次苯教葬俗是将死去的赞普建陵埋入地下,其生前衣物、良马,甚至共命朋友随葬地下,立众木以为祠。佛教以火葬为主要方式,而吐蕃赞普以土葬为主。吐蕃的杀牲盟誓与丧葬制度完全沿袭了苯教的礼制。苯教神灵主要是自然神和女神。在苯教中,天地日月山川及万物均有主管之神。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这些神灵均高高在上,赤松德赞兴佛抑苯前,苯教神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民间尤其如此。因此,吐蕃王朝时期,苯教神一直处于佛教神之上,虽然在护持国政方面的作用有所减弱,却仍为群众所普遍敬信。

苯教对西藏音乐的影响

在佛教进入西藏高原之前,道教苯教仪音乐已十分发达,如鼓、胫骨号、鹰笛、石琴螺号等乐器已经普遍使用。佛教之所以能在高原立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借用了苯教文化,佛仪和傩仪互相交融,其音乐艺术也走向融和

苯教创制的最初藏历

藏历在吐蕃时期已初步形成,并趋向于完善、准确,并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实践,但它的前期和初具规模应该说是苯教大师的功绩。藏语“尼玛”是太阳的意思,以太阳活动的段落为依据定下来的时间长度。“达瓦”为月亮的意思,有月亮的圆缺的周期为依据的长度,也就是一个月。“洛”为年的意思,以叶子的荣枯为周期的时间长度,为一年。还有在藏语中把东方称“升起”,也就是指太阳升起的方向;把西方称“落下”,是指太阳下落的方向。物候历也就是自然历。

苯教对藏医的奉献

苯教在奠基藏医学方面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独特的藏医药学体系。据藏医学的记录,高原藏族得的第一种病是消化不良,而第一种药是开水。在高原的游牧生活中,人们学会了利用乳制品进行食物疗法。酥油是日常生活中除当饮料,又用作药物来治疗肠胃和外伤疾病。 从敦煌市出土的《藏医针灸法残卷》中,载有与中医不同的针灸内容。

象雄时期,创立雍仲苯教的顿巴鑫热米吾切著写了《二万一千部医治法》《四部甘露宝典》,为当时藏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长子杰普赤西研制出了“吐迥旺日”药丸及脉诊(中毒疗法),解毒医术纯熟,有文字记载的藏医药文献具有3800多年的历史。在吐蕃第28位藏王妥托日年赞时期,已经有了御医制度,童吉拓杰建是吐蕃时期以来第一位御医。公元584年,第31位藏王达日年斯依靠当时纯熟的藏医医术,进行开眼手术治好了白内障。公元763年,藏医医圣玉妥宁玛·云丹贡布创立了吐蕃时期第一所藏医药院校米林藏医学院,首次创建藏医学位制度。在连任吐蕃两代藏王御医期间,玉妥宁玛·云丹贡布著写了藏医学史上最有名的《四部医典》,13世纪以后,藏医药得到了空前发展,出现了众多的医学大师、权威典籍乃至学术派别。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苯教发展早于印度佛教传入,所以藏医药学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得以发展。这一观点驳斥了藏医药发源于印度的说法。

苯教对法律的贡献

在西藏最早的法律雏形也就是苯教文化的产物,是把伦理道德、等级观念、奴隶制社会关系通过法律形式,由政权固定规范下来,它对以后吐蕃法条的丰富奠定了基础。从古象雄王国时,就有了初具规模的习惯法。传说第一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就有了初步的法律,他请了一些苯教徒制定法律并用来治国,到松赞干布时候,法律已经全面建置,据说已有了笼统的松散的六决议大法,颁布了20条法令,还制订了《王朝准则之法》,《权威判决之总结》、《内府之法》《盗窃追赔律》等法律。这说明吐蕃社会进入了初级法制社会。

苯教对藏文文字的贡献

苯教对藏文文字确确实实提供了模式和范文,藏文是由苯教初创原形,为藏民族的文明发展搭建了桥梁,开拓了大道。研究苯教历史的学者指出:最初的苯教师们通过象雄文字来抄写、学习苯教经典、传播苯教的。但它的局限性较大,难能充分表达广泛的思想内容和知识体系,因为三十几代赞普的历史,光靠一代又一代口头传述,那显然不可能。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苯教时期就有藏文,而且是藏文的原形文字象雄文。而现在的藏文是后来被吞弥·桑布扎改造的象雄文字。

宗教节日

苯教节日主要包括:苯教始祖辛绕的生日和死日,喜绕坚参(十四世纪苯教大师)的生日和死日,各个寺院创建人的生日、死日和各自规定的日期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除了以上仪式,苯教还有许多节日,苯教节日是在藏族远古苯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它以崇尚自然、礼拜原始神灵为主要对象,苯教活动日期,按农牧业季节而定,一般安排在农牧生产淡季。

珠庆节:藏历每年9月15日至30日,届时,要和僧俗民众散发名贵药材,因此又叫“炼药节”。望果节:在藏历八月,是庆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

跳墨都:是藏族群众祭祀或部落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流行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藏族群众中。每年正月初三举行。是全体村民上山杀鸡宰羊先祭神灵,由苯教祭师煨桑、诵经。

拉也合:是藏族群众献给山神或其它神灵的野牦牛

宗教思想

苯教领袖

原始苯教是一种多神信仰,没有明确的教主;后来发展到幸饶弥沃创立的雍仲本教时期,苯教变得系统化并有了一套明确的教规和理论:雍仲苯教的大圆满教主是普贤王如来(藏音:衮德桑波,Kuntuzangpo),苯教语教主是幸饶弥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苯教高僧枕巴南喀。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有曼日寺作为苯教本寺。

思想信仰

苯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官雷电、冰雹、山川、土石、草木、禽兽等自然物。苯教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3个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作“赞”,地上的神称为“年”,地下的神称为“鲁”,即常说的龙。天神在苯教中占重要地位,传说吐蕃王朝的第一位王聂赤赞普就是天神之子,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聂赤赞普和他以后的6位赞普在完成人间的事业后,都顺着这人天梯回到天上。第八位止贡赞普在和大臣罗昂比武时被杀,这个天梯就被割断了,从此以后的赞普就再也不能上天了。止贡赞普是第一位把尸体留在人世间的吐蕃王朝的赞普,从此吐蕃王朝的赞普有了陵墓。在苯教的经典和传说中曾提出,地从里到外有九层,而天也有九重。有关九重天的说法以后又发展为十三重。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苯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祭祀与法器

苯教的活动主要通过巫师来进行,巫师作法时离不开的法器是鼓,这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藏传佛教也将鼓列为重要的法器之一。巫师在社会上很有威望和地位,从婚丧娶嫁、农耕放牧,到交兵会盟、赞普的安葬建陵、新赞普的继位主政,都由苯教巫师来决定。随着苯教巫师权力的膨胀,赞普的权力逐步被削弱。左右国政的巫师照例都是大贵族的子弟世袭担任。而巫师总是在关键问题上,假借神的意志支持贵族势力,打击王室。因此,吐蕃王室与苯教的矛盾日益尖锐。

林芝市,也有较多地保留着先民宗教中的多神崇拜。苯教活动场所7处,其中寺庙5座;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林芝的家家户户都要转苯日神山,转山一圈35公里,一些老人每年要转10多圈。此外,林芝村的千年古树也是人们转经的去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神坛,每当宗教节日时,这些神坛便香烟缭绕。

苯教仪式

苯教的活动,主要形式是念经,根据不同情况念各种相应内容的经;其次是跳神,每次要跳两天,跳神的苯教徒,有戴面具的,也有不戴面具的,面具的画法和色彩也有区别,以表示神的种类与善恶;跳神的姿态有表示欢乐的,也有表示忿怒和凶恶的。苯教的巫术活动,据藏族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在康巴藏区的调查资料及笔者在若葛尔盖的调查,两地巫术活动相似,这些巫术: 一是“占卜吉凶”。有的用彩色带子打结,视解结的顺利程度判别吉凶;有的将动物肩胛骨丢入火中,从骨上的裂纹去判吉凶;有的采用掷子的方法,以掷出单数为吉,双数为凶;普遍流行的,是数念珠时,以最后出现的单或双来定吉凶,以单为吉,以双为凶等。二是“习咒诅”。咒术分口头咒术和施食咒术两种,口头咒术即反复念诵专门的咒语。施食法咒术,施咒前要准备牛角、刀剑,铁链、三角铁器、弯钩斧头等工具,无铁质的,用木质也可以;又用糌粑粉捏成各种人形及其他开头的制品;正式诅咒仪式开始后,就念着烧死、淹死、埋葬死等这些诅咒“敌人”的专门咒语,并对施食进行处理,即采取:把施食的“敌人”埋葬在当道的地方,让人们边咒边踩,使“敌人”不得复活;将施食拿到十字路口焚烧,在光天化日之下烧为灰烬;把尖形施食,朝敌人方向丢掷,以消灭敌人;苯教巫师,手执钢刀,一面念咒,一面用刀插入施食人形的心脏,砍断四肢。三是驱鬼如魂。苯教巫师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与鬼魂打交道,他的巫术“为死者开路,叫阴尸还魂。”据称:东巴辛绕同藏传佛教中的莲花生祖师一样,可以降妖伏魔,为活人开神门,为死者闭地狱门。驱鬼仪式:先摆一个神坛,垫上人皮;巫师戴上黑色的面具,以防在施行法术时看见各种妖魔鬼怪;使用的法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法铃、双面摇铃,人腿骨号;二是一把杀人的刀,这把刀用于杀死魔鬼;还用糌粑捏成各种形象的鬼怪。当仪式开始以后,巫师处于错迷状态,假装与妖魔鬼接触,把自己的骨、肉、血等送给鬼怪。法铃激烈摇动,人腿骨号剧响,双面鼓响咚咚,巫师手拿杀过人的刀,念驱鬼咒,做一些怪动作,狂舞乱跳,用刀砍掉控制的鬼怪的四肥,挖去心脏,最后丢在柴火堆中焚尽,仪式即告结束。执行这种驱鬼活动的巫师,“要懂得并运用三百六十种死法和四种驱鬼法,八十一种镇伏鬼邪之法。”上述驱鬼仪式,只是苯教巫师驱鬼的一种方式而矣。四是跳神治病。苯教认为人的病祸都由于鬼作崇,当人患疾病时,必须请苯教跳神驱反禳解。苯波烧松柏枝和果实,用烟作“桥梁”、与神相通,苯波作法后,向神问明病源和治法,接着念经、献祭、祈禳,将病魔驱走,直到苯波认为病人灵魂回体,即告结束。

宗教传播

苯教主要传播范围为西藏自治区。截止2024年西藏有苯教寺庙近百座,苯教僧人3000多人,信教群众13万多人。其中,那曲、昌都的苯教寺庙和信众最为集中。此外,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等地的藏区以及尼泊尔、印度等国也有苯教寺庙和信众。

宗教神祇

苯教有:天界九神和天界九女神,地界八神和地界八女神,世界九男神和世界九女神,以及恶魔门巴塞顿从自己的影子里衍生出了顿显纳,由于她是在没有月亮的半夜降生的,所以被称为黑暗织女。他们结合在一起,生下了8兄弟和8姐妹,他们被称为哈辛。8兄弟和8姐妹也各有他(她)的异性作为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这16对夫妇又生出了许多恶魔,代表这苯教的恶魔世界。

宗教典籍

雍仲苯教大藏经,即古象雄大藏经《甘珠尔》总汇藏族本土文化知识,可以称为百科全书是几千年古象雄吐蕃文明的源头活水。以及记载有敦巴辛饶·米沃切生平的经典《朵堆》《赛米》《光荣经》。此外还有《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夏扎巴的著作汇集成册的有十八部,其中最重要的有五部:《法界明智藏宝库》(dbyings rig mdzod)、《教理藏宝库》(lugs rigs mdzod)、《经藏宝库》(sde snod mdzod)、《虚空藏宝库》(nam mkhav mdzod)和《格言宝库》以及《大圆满三身自显宁提法藏总集》

主要寺庙

随着佛教在藏区取得统治地位,苯教的势力逐渐被削弱。现在,西藏的羌塘高原地区,四川省甘肃省,青海仍有一些苯教的寺庙和信徒。苯教主要寺庙有:达则寺,古如甲寺,色果查姆寺,色迦棍钦寺,色结寺,雍仲林寺,孜珠寺

苯教信徒

有两种苯教信徒,一种是纯粹的苯教信徒,他们的信仰是单一的,从传统上和心理上都认可自己是苯教徒,有专门归属的寺院和活佛,有些甚至长期修行,具有明确的教法传承;另一种是一半苯教一半佛教的信徒,这个信仰群体就比较复杂,随着苯教与佛教的长期融合,在一些教理、教规、修法仪轨等方面的日趋统一,所以苯教徒既信苯教也信佛教的情况在有些地区非常普遍。

参考资料

才让太:苯教在吐蕃的初传及其与佛教的关系.中国藏学网.2024-04-22

苯教世袭活佛的传承及影响.zangdiyg.2024-04-22

苯教.zangdiyg.2024-04-22

苯教分类及发展现状.zangdiyg.2024-04-22

散文|韩玲:人间有味是清欢.封面新闻-今日头条.2024-07-08

西藏宗教.中国西藏首页.2024-07-08

解密“卍”与“卐”符号由来.zangdiyg.2024-04-23

苯教创始人辛饶米沃.zangdiyg.2024-04-22

苯教第二法师:年美•西绕坚赞.zangdiyg.2024-04-23

辛钦鲁噶.zangdiyg.2024-04-23

苯教.tibetol.2024-04-23

苯教传承.zangdiyg.2024-04-22

西藏藏医专家:藏医药发源于西藏苯教时期.浙江省卫健委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2024-04-23

苯教简介 2019-01-25 18:18:00 来源:扎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zhanang.2024-04-23

牧区游牧部落藏族苯教的礼仪.zangdiyg.2024-04-23

苯教神袛起源传说.zangdiyg.2024-04-22

大藏经 | 保存最为完整的雍仲苯教手抄本《甘珠尔》竟在新龙县.网易手机网.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