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染色箭毒蛙

染色箭毒蛙

染色箭毒蛙,学名箭毒蛙属 tinctorius,又名杂色箭毒蛙,是分布于尼加拉瓜南部至哥伦比亚间的一种有毒蛙类。体长34-50毫米,属于箭毒蛙树棘蛙属。染色箭毒蛙生活在热带草原区的森林中,尤其喜欢离地1-2公尺的树间。寿命约为八年,适宜的环境中容易繁殖。

基本信息

科 名:箭毒蛙科

中文名:染色箭毒蛙

学 名:Dendrobates auratus

属 名:Dendrobates

食  性:以蚂蚁为食。

分  布:尼加拉瓜南部至哥伦比亚间。

形态特征:体长34-50mm的大型箭毒蛙。

科属简介

目前全世界的箭毒蛙种类有超过二百种之多,除了一些很稀少的种类外,主要可 分为Aromobates, Colostethus, 箭毒蛙属, 幽灵箭毒蛙属, Mannophryne, Minyobates, 叶毒蛙属等七属,其中Dendrobates, Epipedobates, Phyllobates等三属是最常见于市面上的。几乎所有的箭毒蛙都分布在中南美洲接近赤道的热带雨林区域中。这些独特的蛙类在皮肤上都可以分泌强烈的毒液,足以对掠食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死亡,因此虽然一般体型都十分娇小,但是在原生地族群都仍然十分庞大,显然它们的毒性足够吓阻所有的蛙类天敌。当地土著经常以这些蛙类的毒液来涂在吹箭上,用来猎杀猴子等小型哺乳类,效果十分显著。箭毒蛙之名也就因此而诞生。

生活习性

栖息于热带草原区的森林,尤其在离地1-2公尺的树间常可见其踪迹。此染色箭毒蛙在南美许多地区都发现有。当地人有时将此青蛙在鹦鹉宝宝的皮肤上擦一下,小鹦鹉就会长成非常华丽的成年鸟。一般来说,只要环境布置恰当,箭毒蛙都是不难饲养及繁殖的蛙类,

危险性

外表冷酷的蓝色箭毒蛙警告着侵略者这将一个致命的威胁,这种青蛙的毒素存储在皮肤之中。

皮肤毒素经常被使用在当地人,他们常常将毒素涂在箭头上,但是麻痹神经毒素并非由钴蓝箭毒蛙所产生,而是加入了一些昆虫。由于蛙养殖(通常为宠物市场)缺乏防御它的毒素,所以几乎没有人工养殖。不同于多数青蛙,它在土地上产卵,通常是在岩石之下或是在青苔区域。

食性

以残翅果蝇,蚂蚁和蟋蟀科为主,所以食物的准

备并不困难,箭毒蛙的毒性主要来自它们的天然食物,主要是蜘蛛类,蜘蛛的毒性会被箭毒蛙吸收转化为自身的毒液,所以最好不要饲养野生的个体,毒性很强。虽然不会致人于死,但是潜在的危险性还是很高。不过在饲养六个月以后也会逐渐失去毒性。而人工繁殖的个体就不会有毒性,至少不会影响人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把野生个体与人工繁殖个体混养,因为野生个体的毒性会导致人工个体中毒致死。目前无法区别野生或人工个体。但一简单的指标就是野生个体多半是成体而人工个体多半是幼体。

生活环境

以潮湿的环境为主,缸壁最好贴上吸水的材料如树皮,棕纤维或蛇木片等,上面再种上凤梨科植物,地面上布置小水洼和落叶或棕梠纤维,并种上植物,湿度保持80-100%,最好装设自动喷雾器,早晚喷雾一次,温度保持24-30度间,夜间可以降低3度左右以产生温差,由于箭毒蛙也常分布在地势较高的山丘地带,所以不适合高于30度的高温,在台湾夏天必须注意通风与降温。值得注意的是箭毒蛙并不适于群养,如果多只成体同养在狭小的空间中,雌蛙会互相打斗致死,特别是有雄蛙在场时。初学者最好单独饲养或成对饲养。如果是 幼蛙就比较没有这种问题。由于箭毒蛙的脚趾上有吸盘,所以很善于攀爬,虽不至于爬上玻璃表面,但是粗糙表面都可以轻易爬上去,所以饲养缸必须加盖以防止脱逃。

繁殖

只要环境适合就能繁殖,雌雄的辨别在成体来说也很容易,雄性的手指上的吸盘远大于脚趾上的吸盘,而雌蛙手脚上的吸盘大小相当,同时雄蛙体型比雌蛙略小。幼体的雌雄就不容易分辨。幼蛙饲养10-14个月就能繁殖,一般都是雌蛙采取主动促使雄蛙交配,只要在地面放置石片或果酱瓶盖等做为产床,上面加上树皮或花盆之类的遮蔽,雌蛙就会在其中产卵,要保持卵块湿润,约3-5天就会孵出蝌蚪,再将每只蝌蚪放入一个300 C.C.容量的保利龙或保特杯中,分开饲养,否则蝌蚪也会有弱肉强食的情形发生。蝌蚪食物可以用稚鱼饲料或薄片饲料等,经过60 天左右蝌蚪就可以变态为幼蛙。箭毒蛙的寿命为八年左右,算是满长寿的了。

人工饲养

对于喜欢两栖动物的人来说,箭毒蛙会比树蛙来得容易饲养,同时白天活动的特性更增加了箭毒蛙的魅力。其他种类的箭毒蛙在饲养条件上都与泰国金属蓝大同小异,只要空间够大,不同种类混养还是可行的。只是钴蓝箭毒蛙斗争性比较强,单价也比较高,群养时最好多加注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