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宝鸡文理学院建院历史最长、教学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院系之一。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全院所有专业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截至2017年9月,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028人。
学院主要培养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广告、新闻、播音与主持等应用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院单位
学院现有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2门省级精品课程(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2个校级研究所(陕西文学研究所、陕西方言研究所),4门校级精品课程(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概论),1个新闻与传播实验中心,1个学科与基地资料室。
组织机构领导
党总支书记:李鑫
院长:兰拉成
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郭沈青
党总支副书记:郝晓辉
教学副院长:孟改正
行政副院长:孙新峰
师资力量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20人,硕士47人;已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学梯队。其中有多名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获得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曾宪梓奖、省政府教学与科研成果奖、省级教学名师、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等荣誉。多名教师担任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硕士研究生导师。
科研成果
学院教师科研优势明显,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省厅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研究课题7项,省级课题13项,省教育厅课题30多项。教师中获市厅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80余项。教师出版专著(译著)55部,主编教材12部;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0多篇。
学院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激励竞争、—专多能,培养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思路,改革课程体系,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已经初步形成办学特色。学院出台了《实践教学实施纲要》《本科生学年论文工作规范》等30个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在全院学生中全面推行实践教学,实施“两字一话”和“21111”达标活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钢笔字、粉笔字、汉语达标,背200篇诗文,读100部名著,写100篇文章,看(欣赏)100部影视名片,三年级写1篇学年论文。并配套实施训练、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广告学专业连续举办8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新闻学专业的《新闻实践报》已经出刊20多期。
学院荣誉
文传院党总支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加强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注重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素质不断提升。全院师生党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学习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2006年,学院党总支被中共宝鸡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工会被陕西省教育工会评为“陕西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2008年,学院被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2009年,学院团总支被共青团陕西省委评为“陕西省五四红旗团总支”。2011年,学院党总支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总支”。文传院连续9年被评为学院综合考评为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学生管理先进单位,连年荣获学院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辩论赛冠军以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奖等。
30多年来,学院已培养了6000多名合格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教育、党政、经济、新闻、文化宣传等各条战线上,许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屡获殊荣。1977级学生冷梦(李淑珍)和1981级学生红柯(杨宏科)荣获“鲁迅文学奖”,2001级广告学专业学生刘燕获第三届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