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古城
兰陵古城位于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始建于西周时期。周代时,周公兼治七十二国,在兰陵筑土城一座,用大块红石做地基,夯土做墙,南北东西长各约2华里,墙高3米,厚接近1米。北齐时期,高长恭高长恭下令扩建城池,新城围城总长12华里,东西2.5华里,南北3.5华里,为长方形。
历史
土城墙:当地人俗称“土围子”。古城墙(内城):我们现在所称的古城墙,也就是解放后遗存的古城墙,为“兰陵王”扩建。在唐朝时,为兰陵城内城墙。
南北朝时,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封地在兰陵,兰陵王高长恭府就建在土围墙北门外300米处,王府门正对土围子北门。时兰陵为海陆交通要道,来往客商云集,四季分明,土肥粮丰,盛产美酒,是兵家必争之地。为防不测,高长恭在王府以西设校军场,现校军场原址仍存有枣木板做底,黑陶筒作壁的水井一口。郡王府因在土围墙外,为保障安全,“兰陵王”下令扩建城池。
新城围城总长12华里,东西2.5华里,南北3.5华里,为长方形。兰陵东北圩籍的台湾著名作家王乐和曾在香港大公报上撰文忆兰陵重笔描述了兰陵城墙高35丈,略带坡度,险要无比,易守难攻。
城墙顶内、外两面筑有护身和了哨的垛口。墙顶中间的通道三米宽。城墙下有3米宽、两米多深的壕沟。沟外有近40米宽的内高外低的坡地。再往外为护城河。河宽约5米、深约2米,常年有水,环绕四周。
古城墙四个角有四个城头。四城头高于城墙一丈多,象四个擎天柱捧起了古城兰陵。四城头均建有城楼。雕梁画栋,飞檐琉璃瓦,极其壮观。
东西南北的四城门更是文雅辉煌,超风脱俗。四城门为砖石结构,城门上建有城门楼,四角翘沿,城门通道顶是平顶,不是通常的弓顶,这与外地的城门不同。
四城门楼墙上分别镶有匾额,它们是东门“东海镜清”,西门“逵达邹鲁”,南门是“通徐淮”,北门“文峰映秀”。
解放后残存的古城墙,是民国(1917年-1920年)年间在内城墙原址修复的。全部用土,垫一层,用碌压一层,压完后,铺上一层麦穰子,垫上一层泥土夯实后,再压,就这样逐层筑起,用了三年时间。
护城河:在北齐年间,运盐河流经此地,其护城河水是否引自运盐河无从考证。护城河水自北向南流去。经考证,护城河东边位于酒厂东院墙以东,南在东南圩村南大沟处,西在现新修的护城河一线,北在北外环路内侧。
外城:唐盛世年间,酒业兴起,城内十字街(即现在的十字街)以东、以北两侧前店后厂的酒6家一户挨一户,酒旗飘飘。特别是东大街,有“自古商贸数东街”的民俗音乐流传至今。为促进商业发展,唐王下旨扩建兰陵外城,而兰陵外城在楚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现存有楚币制造场遗址—晒金滩。遗址在温岭南头东侧。
外城南至朱堡村后。朱堡村西北有块地叫“饭口”,就是当时商人聚餐、吃饭、打尖之地而留下的地名。
外城东至烟头村西运女河畔;北至北王庄村南;西至温岭。西城门在温岭南头,地名顾家口。
外城也有护城河,河上修有石桥。北门桥叫“卧龙桥”,在北王庄内,现仍有桥石条遗存;南门桥叫“兴龙桥”,在朱堡村西;东门桥在运女河上叫“旺龙桥”,俗称罗锅子桥。在北城里,内城外护城河上也有一座桥叫“住龙桥”。
文化名人
荀子曾两次出任兰陵令近二十年,居家兰陵,著书讲学,终老其身,并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荀子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之一,是“人定胜天”唯物主义的奠基人,被历史上称为“后圣”。《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开人情小说之何家槐,据专家学者考证,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兰陵人。可以说千年古镇兰陵、兰陵酒、荀子文化、《金瓶梅》文化四大品牌均在世界及全国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时兰陵历代名人贤达辈出,留下了“兰陵多学”的千古美名。春秋时执政大臣季文子,设兰陵为次室,为政清廉,史称季文子“家无衣锦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死后葬于文峰山,并且建有季文子庙。曾子曾子,祖籍国(今位于兰陵县向城镇),鄫国故城是国内外曾氏祖先的故里,历经2000年的风雨剥蚀,残垣断壁仍矶立在文峰山东侧,依然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兰陵萧氏为历史上兰陵的名门望族,萧望之为西汉著名大臣,精通历史,擅长政事。历史上齐高帝萧道成、萧衍等都是兰陵萧氏后人。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依旧激励着后人奋发向上。近代“五四运动”新文化先驱,被茅盾先生誉为“午夜彗星”的王思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鸿祯,著名美籍华人作家王鼎钧等,都是兰陵一代又一代的名人精英,也是兰陵人的骄傲。
参考资料
荀子文化园.临沂市人民政府.20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