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白鹭》是近现代诗人、作家郭沫若于1942年10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丁东草》三章中的一章,后收入《沫若文集》第七卷。
文中语言如诗歌一般引人入胜,意境优美,风格独特,精练地描写了白鹭清新脱俗的自然之美。这里没有叹为观止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但是整篇文章读下来,却感到字字珠玑,每句话都饱含感情,平凡普通的白鹭在作者笔下变得优美动人、栩栩如生。在当时的背景之下,作者对和平、宁静、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那样迫切。
《白鹭》一文被收录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
创作背景
《白鹭》创作于1942年10月,正值抗日战争第二阶段。郭沫若具备共产党员和国民党政府语言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双重身份,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在这种矛盾的处境下,他面临了艰难的抉择。于是,他创作了《白鹭》这篇文章,以真诚的笔调生动描绘了这普通鸟类的生态特点,巧妙地利用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白鹭的傲然独立和宁静自由,正是郭沫若所向往的生存状态。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和平、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即使身处政治的风暴之中,也希望保持自己的理念和信念。 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对和平、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显得极为紧迫。他的情感深深地融入了对白鹭的描写之中:“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缘。 那青色的脚……”作者在自然美面前所体验到的喜悦和愉悦,使他的文字流露出对生活情趣的热爱。尽管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内心中涌动着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渴望,这种情感通过对自然美的赞美得以表达出来。
出版历史
《白鹭》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三卷第四期,后收入《沫若文集》第七卷。
《白鹭》一文被收录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
作品原文
白鹭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鹮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作品赏析
郭沫若以白鹭为观察对象,深情描写了它们的优雅、可爱和迷人之处,倾注赞美之情。白鹭,既美丽又平凡,被郭沫若带入了他的诗歌中,以展现它们独特的魅力,最重要的是展示它们宁静而优雅的生活状态。郭沫若深爱白鹭的悠闲和优雅,热爱它们的纯洁和神圣,他以纯粹的心灵歌颂白鹭的美,从它们的色彩、形态和动作中刻画出它们栩栩如生的形象,观察入微,因此他笔下的白鹭尤为令人着迷。
白鹭的羽毛如明亮的白色,纯净无瑕,给整首散文诗赋予了生动的画面感。清澈的溪水荡漾着微小的波纹,成群的白鹭在水中翩翩起舞,优雅地站在河面上,发出悦耳的声音。郭沫若对白鹭的描写通过与其他动物的对比,更凸显出白鹭的优雅,它的大小既不过于庞大,也不过于短小,恰到好处。然而,白鹭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白色羽毛,还包括了雪白的蓑衣、流线型的身体、坚硬的铁色喙以及清新的青色脚爪。这些元素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宛如镶嵌在玻璃框中的艺术品,与白鹭的洁白色调相得益彰,创造出明亮、轻柔的色彩氛围,传达了诗歌明快的情感。
生动而形象的描写让白鹭成为作家笔下充满生命的音符,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切赞美和热爱。与此同时,他将对白鹭的描写专注于它们的外貌和动作,用细腻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没有刻意追求奇异,因此对读者来说也容易理解和欣赏。郭沫若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动态之美,比如当它独自站在小树的顶端时,虽然看起来似乎不太稳定,但实际上它却是悠然自得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其他鸟类难以表现的特质。白鹭在黄昏时分的低飞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赏识。白鹭的观察和飞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其中,动物所展现的动作和独特的语言与人类大不相同,充满了灵性。郭沫若用朴实而精炼的语言描绘了白鹭的可爱,使人们感到亲近。他在诗作中表示:“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白鹭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小动物,其描写不仅局限于其外貌、形态、动作和习性,还关注了白鹭独特的个性特征,将它们视为大自然的创造物,人类的亲密伙伴,也是大自然母亲深爱的孩子。白鹭的存在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们与人类一样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是大自然的杰作和创造主的工艺品。
《白鹭》这首诗歌充满了韵味,它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散文诗,更是通过白鹭这一自然的象征,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热爱,表现出郭沫若深厚的文字功底。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 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 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 《屈原》《蔡文姬》等。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作品影响
《白鹭》一文被收录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教材中。
名家点评
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王幅明:在我国南国,白鹭是常见的一种水鸟“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品的立意与诗人同年所写的名篇《银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银杏》写得炽热、直率,而《白鹭》则显得蕴藉、隽永。(《中外著名散文诗欣赏》)
安徽大学教授沈敏特:本文咏物,并不托物咏志,而属于纯然审美的小品。作家在白鹭或静或动,或倚或飞的各种状态中捕捉它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艺术结构。这就证明即如郭沫若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在艺术领域也不单打一,而尊重艺术功能的多侧面性。纯然的审美也是人性的需要。(《今文观止》)
上海陶行知思想研究会理事章绍岩:作者寄情于景寓情于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强烈追求。作者一落笔就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怎么会是一首诗呢?仔细品味,不禁为这个比喻叫绝。作者以诗人独特的感受,从白鹭身上捕捉到一种形象美、意境美,乃至理趣美。他终于惊叹地呼出了:白鹭是一首诗!一首诗,已经是可爱了,一首精巧的诗,更可爱了,作者提笔先赞,作为行文的张本。(《耕耘并收获着》)
参考资料
让学生爱上读书,新教材方算成功.人民政协网.2023-09-03
沫若文化年 | 郭沫若经典作品展:《白鹭》.微信公众平台.2023-09-02
郭沫若.人民网.2023-09-02
苏叔阳谈郭沫若:他是中国少有的百科全书.中国作家网.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