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寿邱山

寿邱山

寿邱山,位于江苏大学梦溪校区旁,是镇江市城里著名“小三山”之一。个头虽矮,但有着深厚文化积淀。

南朝丹徒宫

依《南史》所记,宋武帝出生地在“丹徒区京口区里”,指的是京口河(三国孙权部属开挖,由丁卯沿今梦溪路走向至北固湾通江)以西一片住宅区。尽管少年刘裕农耕渔樵足迹远至黄鹤山一带,但其住所仍在辛弃疾词所说的“寻常巷陌”之中。

公元420年,宋武帝建康称帝即命人将老家住宅改造成丹徒宫,陈列当年农具以让子孙知晓创业之艰。十多年后,镇江出生的南梁著名诗人鲍照在《从过旧宫》一诗中具体描绘了宫内设置(“遗像存陶渔”)、宫前台阶和街巷(“宫陛留前制,歌思溢今”)及周边环境。全诗28句140字,独不言山,更无寿邱一说。

宋武帝改造的丹徒宫绝非金碧辉煌,顶多以砖木撑起往昔几间茅草屋。如何让建筑寿命有限的丹徒宫永续后世?镇江人凭借非凡的创造力亮出一个绝招:人工造山!

有关丹徒宫与山连体的文字实录,最早出于宋武帝之孙、刘骏刘骏(454至465在位)的《巡幸旧宫颂》,内有“川郊列泉,沿溯遥衍,登陟回悬,践域负外,即宫临山”等句。这不仅反映了丹徒宫与后起之山合二而一的新常态,也透露了刘骏当年沿新开漕渠由南向北再登高参拜祖皇旧宫的行踪。此时,距宋武帝去世已三十多年了。

人工造山

嘉定镇江志》在寿邱山条下记有如下文字:“在城中,宋武帝潜龙旧宅基也,后封今名。”就是说先有刘裕旧宅即丹徒宫,后来才“封”出个寿邱山。“封”是会意字:左边土上垒土,右边寸即手,指人工所为。

所“封”之土来自何方?考虑当时运输成本,只能就近从开挖漕渠取得。据我市名城研究会专家考定,江南运河新的通江县河道(丁卯至大京口)完成于南梁萧鸾(494至499在位)时期。城里漕渠(即后世所谓市河、关河)当在稍早时间开挖,即南朝刘义隆后期至刘骏前期,这与前面提及的孝武帝《巡幸旧宫颂》吻合。而在地理位置上,寿邱山之东之北紧贴漕渠范公桥至嘉定区桥段,几乎是零距离了。

所“封”之山形制特别,完全突破了西周公国春秋的土墩样式。依光绪丹徒区县志所记:“纵长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顶宽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从平面看,此山由东南起势,折向北再转西北,其蜿蜒之状,恰似“潜龙”待机而发;其西北指向,寓意刘裕北伐直下长安之伟业。从立面看,它由南向北以20度斜率缓缓上坡,至北端最高处几乎成90度垂直落下,令人想到这是方便人们登高祭奠先帝而打造的特殊平台——有别于埃及金字塔、天坛公园地坛而为镇江人独创的龙形山体。

令造山人始料不及的是,南梁中后期统治者的建寺狂热(如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乖离了当初镇江市人的造山逻辑,以致后来的500年中只闻寺名而未有山名。

初名始于北宋

寿丘或寿邱这一山名,不见于南朝和隋唐任何诗文。唐代诗人许浑张祜多次登临山上慈和寺留下佳篇,从不言寿丘。直到北宋中期,始见曾巩有“禅方寿丘山,平昔宋公宅”之诗句;稍后的张舜民亦留下“游延庆寺即宋武帝故宅,有丹井、寿丘在焉”的文字(《彬行录》)。

为什么取名寿丘?传说山上长着野生药材何首乌,有白发生黑延年益寿之效,故名。其实这是后人臆测。不妨查检北宋相关诗文,且看彼时山上究竟长着何种植物:

沈括梦溪园离寿丘山仅一河之隔,但他岁数大了,长年伏案写作《梦溪笔谈》导致视力下降,只能模模糊糊看到园西“荫于花竹之间”(《自志》)。苏轼多次走访寿丘山东边的刁约府,他既是文人又是画家,观察远比沈括细致:“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醉归呈景纯》)”前句写寿丘山之竹,后句写招隐寺之桃。曾巩看得更真切:“岭竹翠尚新,水花红可摘。(《禅方寿丘山》)”将山上之翠竹、山下(漕渠)之红荷尽收眼底。

镇江寿丘,何人提名何人批准何时公布,因史料欠缺概莫能知。但有一个时点值得我们严重注意,那是公元1012年,赵恒掀起寻根认祖热潮。是年,这位皇帝借梦中神谕宣布黄帝黄帝乃本皇族始祖,并认定山东曲阜寿丘山为黄帝出生地(见《宋史·志礼七》。此后,河南新乡和甘肃天水均推出本地寿丘山并宣称是黄帝出生地。镇江人趁势推出自己的寿丘,则另有所据另有所指另有所图。

历史意义

“生于洛阳市,葬于朱方”。自西晋永嘉南渡至两宋,一批又一批中原人士离开故园迁居我们这座江南古城并构成城区人口的多数,直把京口当洛阳!因此,镇江市城建史和地名史自然合了较多的洛阳元素。如北魏洛阳首创我国古代都城三重城圈模式(宫城、内城、外郭),镇江则从东晋建花山湾罗城始,至唐宋也完成了三重城圈(镇江的宫城无疑是铁瓮城遗址)。又如北魏洛阳将大市、小市分设在同一条东西轴线上,城东小市城西大市;镇江只是按比例缩小,也是东边小市西边大市(清代改称小市口、大市口)。

镇江寿丘也是借鉴了洛阳寿丘,只不过前者山名后者里坊名。试比较:洛阳寿丘“南临洛水,北达芒山”,镇江寿丘则南接通江水道北倚铁瓮前峰,此形似一;形似二,“寿丘里闾,列刹相望”,本地则以佛寺名山著称;形似三,洛阳寿丘“高台芳,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镇江寿丘山下则荟萃北宋名家高档园林居所,如沈括梦溪园、刁约万松岗、苏颂宅园等;形似四,洛阳寿丘附近有东汉大将军梁冀所造土山,“犹高五丈余”,镇江寿丘之山亦人工堆造,个头一般高。除了形似更有神似,洛阳寿丘“皇宗所居也”,镇江寿丘则是开国皇帝出生地。

在北宋民族危机加深,北方强敌环伺的严峻形势下,在赵恒发起的寻根认祖热潮中,镇江寿丘之名光荣诞生。它本身的含义直指宋武帝出生地,这已由北宋曾巩南宋陆游的诗文向全国广而告之,无须后人另加揣测。它所呼唤的,正是刘裕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精神。此项命名,不仅是移居镇江市中原人士众望所归,也深得以庄严国土为宗的佛门长老衷心拥护。此后,寺中大门高高挂起寿丘山三字匾额(见方岳《望江南》序),南宋末年普照寺改称寿丘寺(见林景熙诗《宋武帝故居今为寿丘寺》)。

煌煌寿邱,拳拳之心。1500年前造山立身,表达了镇江人对平民开国皇帝宋武帝的不尽思念;1000年前隆重立名,显示了镇江人可贵的历史担当。其山其名,值得后人敬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