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坝

高坝

高坝厂区属于工业园区,全称为西部化工城(泸州)高坝工业园区,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泸州市城东,人口基本由工厂职工子弟家属组成,人口总数在2.2万~2.3万人左右,下辖两个社区。

基本介绍

1957年设立高坝厂区街道,1997年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2.3万,辖建设、上石梁、下石梁、上长江、下长江、油布一、二、工人一、二、洞窝、泸州老窖罗汉基地11个居委会和临江苑、化工苑两个社区。

高坝厂区方圆1.3平方公里,地处泸州市东郊,背靠龙马潭区罗汉街道大通山,前接长江北岸,依山傍水,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泰安长江大桥就在高坝厂区(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公司)和集装箱码头之间通过。距市区10公里。

高坝厂区是一个轻化工区,位于厂区的主要厂家有泸州北方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火工技术研究所、泸州老窖酿酒二公司(罗汉基地)、泸州鼎力碱业公司、泸州长江化工厂、泸州华江建安公司等。驻厂单位有龙马潭区派驻高坝的办事处、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商店、银行、邮电等单位以及泸化中学、泸州树风职业高级中学等学校。厂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社会机构

学校

高坝地区厂办职工子弟教育机构齐全,涵盖全学龄段教育系统。

学龄前教育:北方幼儿园及各民办幼儿园;

初级教育:泸化小学;

中级教育:泸化中学(泸州市第八中学)是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省级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省体育运动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省绿化示范单位,占地面积近150亩,含三栋标准的教学楼,一栋配有各种一流实验设备、艺体活动设施的实验综合楼,两栋总共能够容纳2000名学生住宿的现代化学生公寓,一栋窗明几净能供一千多学生就餐的学生食堂(另有一栋学生公寓内配有一食堂)和一栋学校办公楼,一个300米环形塑胶运动场、七个篮球场、三个排球场和四个羽毛球场。是泸州市唯一一所集普高、职教、初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

高级教育:泸州树风职业技术学校(泸州市第三中学)

西南医科大学卫生学校树风校区

医院

泸化医院始建于1937年,前身为泸州化工厂厂办医院,现在为高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政府举办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爱婴医院、泸州市“120”二级急救站、泸州市新农合、职工(城镇居民)、工伤及生育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泸州市文明单位、泸州市园林式单位、泸州市先进职工之家、龙马潭区创先争优“十佳”行业先进党组织、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生实习基地,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培训基地。为高坝厂区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医院占地面积17281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1337平方米。全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89台(件),拥有美国双排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超声波、腹腔镜、电子胃镜、DR成像系统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

医院现有床位160张,下设15个行政科室,科室齐全,基础设备完好,年门诊量达8万人次,住院人数5000多人,年收入近3000万元。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3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52人,初级职称71人。

银行

拥有农行、中国建设银行、工行、邮政储蓄银行、龙马潭区农商银行(前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等多家银行支行。

经济产业

工业是高坝地区支柱经济产业,地区所有两大工业园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化学工业集团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火工技术研究所是四川省名列前茅的工业龙头企业。

泸州北方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255厂)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国家重点保军和具有自营外贸经营权的综合性大型化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十个亿,员工5000余人,拥有15个全资、合资、控股、参股的子公司、一个产品研究所,一个工程设计所。公司以“生产、经营坚持质量第一,产品、服务确保用户满意”为宗旨,具有完善的科研开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质量保证等高效率、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公司1933年始建于河南巩县,1938年迁建于泸州市高坝,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1年成功地进行了公司制改造。

主要生产的民品有甲基纤维素硝化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民爆炸药、氯碱、微车油箱、铸造树脂、包装物等八大系列60多个“双五”牌系列产品。主导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甲基纤维素、硝化棉产销量均为世界第一,并远销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民用猎枪、运动步枪、射钉枪等枪弹用发射药;锑、乳化、膨化等工业炸药;纤维素衍生物;氯碱产品;铸造树脂;微车燃油油箱;包装制品等八大系列,五十多个品种的产品。

公司生产的“双五牌”产品,有十余种二十多次获行国家金奖、银质奖、部优、省优和部省双优质量奖。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公司多次获得四川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高质量的产品,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着眼于用户利益的最大化,是用户最可靠的合作伙伴。

上市公司 北化股份:002246

川南机械厂

川南机械厂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七研究院火工技术研究所(692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国家民爆器材定点生产企业,致力于油气井爆破器材以及射孔工具的研制和开发。

是国家重点保军单位,是我国航天、航空领域唯一的火工品研制、生产企业。工厂现有员工近800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员工占38%,各类工程技术人员3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政府专家14人),拥有一支技术实力领先,学科门类齐全的研发队伍及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火工品研制生产检测设备。工厂是国家级高级新技术企业,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努力建设成为国家航天火工技术工程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国内唯一一家可以为用户提供射孔器材整体配套的厂家。也是国内最大的TCP点火头生产厂家,生产的点火头有压力起爆装置、安全机械点火头、压力延时起爆装置、压差起爆装置、压力开孔起爆装置、连续油管用压力起爆装置、双引爆点火头以及全通径起爆装置等。国内用户涵盖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下属的各大油田。国外用户包括LCC,康菲,科麦奇,斯伦贝谢等。产品应用于印度尼西亚缅甸等10余个国外油气田。

工厂致力于为我国航天宇航领域以及国防尖端装备提供完备的火工技术解决方案,核心火工技术水平近二十年来保持国内领先,并始终牵引行业技术向前发展,代表了我国航天火工技术的最高水平。产品广泛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船舶领域等国家重点项目,配套了“弹、箭、星、船”,覆盖了“陆、海、空、天”。为我国国防建设和航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先后获得各类荣誉10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创新最高奖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航天应用产业主要为高端石油火工品和完井钻采工具,多项产品取代进口,并出口中东中亚、非洲等近20个国家,具备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

中海沥青

中海沥青(四川)有限公司位于高坝厂区街道,紧邻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是中海油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也是第一个完全由海洋石油自主经营的下游沥青控股企业。该项目总投资人民币约3个亿,可年产超过30万吨的“中海36-1”重交沥青和5万吨“中海36-1”改性沥青,产品具有蜡含量低、低温延度大、低温抗裂性及水稳定性好等特点,部分指标甚至高于进口沥青,被定位于顶替进口产品的民族品牌。南京长江油运公司负责通过4000多公里的江海联运,经三次转船(30000吨-1000吨)将采自渤海的36-1油田原油运往泸州市。项目于2003年10月18日开工,2004年7月份竣工试生产,8月生产出合格的沥青和燃料油产品。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销售在云、贵、川和重庆市等地区。厂区布局主要由码头区、原油罐区、生产装置区、成品(重交沥青、改性沥青、燃料油等)罐区、污水处理区、锅炉区、排水管及消防区、装车区、配电及中控区和综合办公区组成,设计生产能力为处理50万吨/年原油,主要产品为30万吨/年重交沥青、10多万吨/年燃料油、8万吨/年粗柴油等。设计以低能耗、自动化水平高、保护环境、园林式工厂为原则实施。每年产值为10—13亿元,每年可实现利税1亿元。

中海沥青(四川)有限公司按现代化管理模式运作,全公司员工150人,所有服务业均依托社会力量完成,本身不建服务机构。项目建设期,中海沥青(四川)有限公司在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及社会责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解决泸州市劳动就业和带动运输等附属行业。对“四川西部化工城”建设和泸州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将起到积极作用。公司将根据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逐步建立下游产品开发与深加工的产业链,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旅游景区

洞窝峡谷风景区位于高坝街道境内,毗邻中国海油,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景区依山傍水,仙景宜人,是世外天然氧吧。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成集休闲旅游、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

龙溪河发源于重庆市登东山,在泸州市注入长江,全长70余公里。龙溪河流经洞窝,先形成巨大落差,后在峡谷中蜿蜒。洞窝峡谷风景区其自然风光兼有险、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建成以来,以洞窝二十景而闻名。龙溪瀑布倾泻而下,群山从四面八方向中心环抱,形成独特的峡谷天然奇观,林间小道清幽秀丽,飞来神石奇观凸显。

洞窝峡谷风景区以洞窝水电站而得名,该电站乃国内第二,省内第一,(因国内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已经消失,目前为国内仅存且正在使用的最早水电站)为国内自己设计、施工之首创,且首开蜀地交流升压输电之先河。建厂伊始,发电至今不止,是记录和展现中国老工业历史的活文物。历经近百年沧桑,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薜用彬先生投资修建。恢复了其原有上古睡佛、佛首、洞宾崖等景观,并斥重资打造了罗汉群石刻、笑弥罗汉、醉翁、索桥等景点及洞宫宾馆、洞天福地等餐饮娱乐场所。新修公路、桥梁、清理河道,使得洞窝焕然一新,统一设计布局。其规模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因山就势,错落有致,前呼后应,巧妙布局。或建于高山险峰之巅,或隐于悬崖绝壁之内,深山丛林之中,体现了景观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洞窝峡谷风景区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传说,活灵活现,即有八仙聚首,潜心修炼的故事,亦有白龙马化石之美丽传说,神秘飘逸、精彩传神,让你如痴如醉。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让您心旷神怡、留恋忘返是您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

洞窝有天然落差44米,控制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加之这里雨量丰沛,径流平稳,为水电站的修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泸州市人税西恒从德国柏林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回到家乡泸州工作,看准这里的地理优势,遂邀约地方人士入股,于1922年动工修建,1925年建成发电,至今仍在继续运转。

交通运输

公共交通

高坝地区前往市区公交线路有:

泸州公交2路(高坝—市府路);

泸州公交224路(高坝—西南商贸城);

泸州公交168路(高坝—市政府);

泸州公交252路(高坝—沙茜南路);

泸州公交57路(街心花园—洞窝风景区);

泸州公交323路(高坝—黄客运站)。

公路客运

泸州二环路(绕城路)经过高坝,泸州长江一桥就位于高坝,经由这两个通道到达G4215成都—遵义高速公路仅需5分钟,G93成渝地区环线高速公路仅需20分钟,前往成都市重庆市遵义市、宜宾、乐山市等城市十分方便。

航空

经由绕城路前往泸州蓝田机场仅需30分钟,可直达19个通航城市;在建的空港路(高坝---泸州云龙机场)也将在泸州新机场启用之前建成,全程仅需30分钟。

铁路

高坝境内无客运铁路,仅有一条泸州港进港专用铁路经过,泸州港成为全国内河唯一铁路直通堆场的集装箱港口。但根据泸州市相关规划,预计2020年将会有城市轻轨经过高坝附近。

港口

位于高坝的泸州港是交通部确定在四川省唯一的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四川第一大港,并有四川港口城市唯一的保税物流中心,为四川及滇东、黔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实现江海联运的枢纽港。港口现有6个3000吨级直立框架式泊位,配备了集装箱岸边桥式起重机、轨道式龙门吊、正面吊、空箱堆高机和120吨大件吊等设备,拥有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配送型出口监管仓库7500平米、堆场面积达100万㎡、已形成100万标箱吞吐能力,进港专用铁路已建成通车并直通港口堆场,是全国内河第一个铁路直通码头的集装箱码头,已开通泸州市——攀枝花市昭通市六盘水市昆明市成都市乐山市铁水联运集装箱班列。还将新建3000吨级多用途直立式泊位12个、5000吨级商品车滚装泊位2个,新增集装箱200万标箱/年、商品车滚装70万辆/年、件杂货700万吨/年的吞吐能力,占用岸线长2km,前沿水深5m至20m。拟通过泸州港第二作业区的建设,将泸州港建设成集散货、件杂货、滚装运输等多功能于一身和公、铁、水多式联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港,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大宗散货中转港。建成后,泸州港集装箱码头将达到集装箱300万标箱/年、商品车滚装100万辆/年、件杂货1000万吨/年的吞吐能力。

优势特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泸州市是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合作区、南贵昆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市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黄金水道与川滇黔资源富集区的水陆交汇点,是川、滇、黔乃至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往长江流域、东北亚地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主要港口。

(二)集疏运体系完善。长江黄金水道泸州至重庆市现为Ⅲ级,常年通航3000吨级以上船舶,丰水期可通航万吨级船舶。泸州将相继建成“一环七射一横”的高速公路枢纽网,年底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成都(龙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至泸州港直达高速公路里程251公里,“三纵四横”铁路网,拥有四川第二航空港——泸州云龙机场,进港专用铁路已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了铁、公、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在西部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集疏运优势,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中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县达海的重要节点。

(三)集装箱港口通关便捷。港区采用内河港口最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系统,无线网络覆盖全港区,装卸指挥、调度实现智能化,作业效率高,卸船速度达70个自然箱/每小时(2台),并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驻港办公,24小时预约通关,实施“属地申报、泸州市验放、上海市出口”的便捷通关模式。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四川公司、中海集运成都公司、民生集团、重庆长江轮船公司、重庆太平洋等船公司在港开通了每周20余班泸州至武汉市、上海集装箱班轮内支线和泸州—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黄浦江汕头市江海联运航线。丹麦马士基集团、法国达飞、中国台湾阳明、东方海外、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运、中国外运等20家世界级海船公司的集装箱到港中转。

(四)政策优势突出。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泸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泸州港的发展,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集卡车通行费优惠政策,对进出泸州港的集装箱运输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优惠60%,仅收取40%。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港口物流发展的意见》,从箱量奖励、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方面对加快泸州港发展给予了最优惠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打造泸州市港口物流的政策洼地,对降低物流成本起到了积极的作业,增强了泸州港口物流的竞争优势和吸引力。

邮政编码

646605

火锅发源史

四川火锅的出现,大约在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1821-1851)。经过多方考证,四川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酒城泸州的小米滩(现高坝255厂)。当时,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省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船工们吃后,美不可言(在他们心中),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

当时的重庆市却是水路交通要道,比起泸州市就大多了。这种食俗沿袭而下,传至重庆后,就又有一番变革了。当时一些苦力("棒棒")见到这种吃法后,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切成小块,和船工们一起吃。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又能填饱肚子,又能驱寒。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两个)箩筐,一头放些牛杂(以毛肚为主)、小菜,一头放一泥炉子,用一口分了格的"大洋铁盆"放在炉子上,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每天就在河边、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于是这些船工、苦力(棒棒)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各人认定一格,即烫即吃,直至吃饱,还花费不了多少钱,既经济,又方便,又能增加热量。除了那些苦力外,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直到民国二十三年,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并且吃的人相当多,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小米街"。

乃至后来,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火锅日益兴盛,官场要员、金融巨头、商人、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老兵,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老是赶不上四川本地的味道)。所以现在许多书上都说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市,在重庆发展开来的。

参考资料

四川泸州龙马潭高坝街道.博雅地名网.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