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约翰·兰司铁
古斯塔夫·约翰·兰司铁(Gustaf John Ramstedt)是一位杰出的芬兰语言学家、阿尔泰学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外交家和东方学家。他对阿尔泰语系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不仅否定了其师多纳关于阿尔泰语系与芬兰-乌戈尔语族有联系的说法,还将朝鲜语和古代日语纳入阿尔泰语系。此外,他在外交领域也有显著成就,尤其是在芬兰独立后担任芬兰驻日本的第一代外交官。
生平
古斯塔夫·约翰·兰司铁(Gustaf John Ramstedt,1873—1950),也有人翻译为拉姆斯泰特,出生在芬兰南部的埃克内斯。他是语言学家阿尔玛斯·兰司铁、政治家埃马努埃尔·兰司铁和歌手拉斐尔·兰司铁的兄弟。早年主攻神学和东方语言,后改学梵语和其他语言学科。在蒙古考察期间,兰司铁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布里亚特蒙古人阿格万·多尔日耶夫结为好友,他是土登嘉措图丹·嘉措的全权代表,也是西藏政府的成员。兰司铁是少数被邀请访问拉萨市的外国人之一,但不幸的是,后来的事件阻止了他访问西藏自治区。1912年,当兰司铁在蒙古乌尔根时,蒙古领导人达·喇嘛、钦·万·汗多尔杰和海桑·贡请求他协助与俄罗斯代表进行谈判,但俄国代表不接受蒙古将乌尔扎海、蒙古(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和布里亚特蒙古统一为一个现代蒙古国的想法。兰司铁建议蒙古领导人寻求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国际承认。兰司铁并不知道俄国和日本之间的秘密协议,其中内蒙古被两国承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芬兰独立后,兰司铁成为芬兰驻日本的第一位代表,担任代办。在日本任职期间,他为日本代表团提供了一份关于芬兰对奥兰群岛争端的详细备忘录,供日本代表团在国际联盟中使用。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支持芬兰,并提供了重要支持。兰司铁是芬兰最早的世界语者之一,于1895年学习了这门语言。他于1936年成为芬兰世界语协会主席,直到1939年或1941年。在日本期间,他既帮助了世界语运动,也得到了世界语运动的帮助,并让年轻的诗人宫泽贤治对世界语产生了兴趣。
兰司铁是亚洲多个语系(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以及可能的孤立语朝鲜语)数词词源研究的先驱,并对韩语的词源历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06年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讲授蒙古-突厥语历史语言学,并发表了多部重要著作。1930年回国后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致力于阿尔泰诸语言的比较研究工作。1935年发表的《卡尔梅克语辞典》就是利用阿尔泰诸语言的资料编撰的历史比较辞典。卒于1950年11月25日。
影响
学术上,兰司铁主张阿尔泰诸语言有亲缘关系,最早将日语和朝鲜语纳入阿尔泰语系,精于历史比较语法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著作甚丰,以《阿尔泰语言学导论》(Einfuhrung in die Altaische Sprachwissenschaft)最为著名,这部书由3卷组成:第1卷是阿尔泰语言比较语音学(1957),第2卷是比较形态学(1952),第3卷是前两卷的索引(1966)。这部巨著问世之前他就逝世了,1952年由其学生彭蒂·阿尔托整理出版。有俄译本(1957)和陈伟、沈成明的汉译本(1981)。